貝克特濃縮的、博學的、隱喻式的詩歌與其戲劇、小說一樣,呈現(xiàn)其作品的一貫特征,即“力圖觸及智性與情感的中心”,以其深邃的哲理抒寫20世紀這個荒涼世界中人類冷漠、異化、荒誕的境遇,表達他對人類生命意義獨特的思考。他發(fā)自內(nèi)心近乎絕望的呼喊,似乎表達了全人類的不幸;而他凄如挽歌的語調(diào)更是回響著對苦難靈魂的聲聲安慰。
這本《詩集》在既有的貝克特法文詩中譯稿的基礎(chǔ)上,補譯了10余首法文詩,并首度完整譯出他從青年到老年的近60首英文詩,第一次將作為詩人的貝克特推介給中文讀者。書前附有貝克特專家S.E.貢塔爾斯基為中文版“貝克特全集”專門撰寫的導讀,以及時間跨度長達110年的“貝克特年表”。
作者簡介: 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生于都柏林南郊的?怂沽_克,1989年12月22日逝于巴黎。僑居法國的愛爾蘭小說家、戲劇家、詩人,同時用英文和法文進行創(chuàng)作,1969年因其作品“以新的小說和戲劇的形式從現(xiàn)代人的窘困中獲得崇高”而榮膺諾貝爾文學獎。
海岸,浙江臺州人,1980年代畢業(yè)于杭州大學外語系、上海醫(yī)科大學研究生院。原名李定軍,曾用名李定鈞,現(xiàn)為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英漢醫(yī)學大詞典》主編,上海翻譯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著有《海岸詩選》《挽歌——海岸首部療傷長詩》,譯有《流水光陰——杰曼·卓根布魯特詩選》《狄蘭·托馬斯詩選》《貝克特全集:詩集》(與余中先合譯),編有《中西詩歌翻譯百年論集》《中國當代詩歌前浪》等。
余中先,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世界文學》前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F(xiàn)受聘為廈門大學講座教授。北京大學畢業(yè),曾留學法國,在巴黎第四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長年從事法語文學作品的翻譯、評論、研究工作,翻譯介紹了奈瓦爾、克洛代爾、阿波利奈爾、貝克特、西蒙、羅伯-格里耶、薩岡、昆德拉、勒克萊齊奧、圖森、艾什諾茲等人的小說、戲劇、詩歌作品。被法國政府授予文學藝術(shù)騎士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