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中的180多篇短文,大部分是作者在特殊的日子里,記錄下的對國家改革與發(fā)展的所思所想,關注的是祖國的強大與人民生活美好的未來,以其開闊的視野,敏銳地捕捉到很多引人注目的焦點和熱點問題,提出了“‘菜籃子’為何變沉了”、“房價為何居高不下”、“警惕股市的大波動”、“中國的‘三農’問題”、“應打破人民幣升值魔幻”、“匯率改革應符合最廣大中國人的利益”、“加息政策要通盤考慮”、“全球性金融恐慌正在蔓延”、“2008年經濟風險來自何處”、“再談中國經濟向何處去”等問題。這些問題與我國的國計民生、改革開放、科學發(fā)展與和諧社會建設息息相關,作者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與理性的思考。文章語言生動、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邱曉華,男,生于1958年,福建寧化人,高級統(tǒng)計師。1976年6月到1978年2月在福建省寧化縣水茜公社插隊務農;1978年3月就讀于廈門大學,獲經濟學學士;1999年7月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獲經濟學博士。1982年2月分配到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工作,先后擔任國家統(tǒng)計局綜合司副處長、處長、 目錄: 第一篇中國發(fā)展問題 1冷靜觀察中國經濟 2淺議控制物價上漲 3如何看待外匯儲備的大幅度增加 4如何看當前的經濟形勢 5“菜籃子”為何又變沉了 6樹立正確的結構調整觀 7管住宏觀放活微觀 8節(jié)能減排要循序漸進 9淺議房地產形勢 10忽聞CPI上漲5.6% 11走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新路 12又聞銀行加息聲 13如何實現經濟由大向強的跨越 14宏觀調控應避免的誤區(qū)第一篇中國發(fā)展問題 1冷靜觀察中國經濟 2淺議控制物價上漲 3如何看待外匯儲備的大幅度增加 4如何看當前的經濟形勢 5“菜籃子”為何又變沉了 6樹立正確的結構調整觀 7管住宏觀放活微觀 8節(jié)能減排要循序漸進 9淺議房地產形勢 10忽聞CPI上漲5.6% 11走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新路 12又聞銀行加息聲 13如何實現經濟由大向強的跨越 14宏觀調控應避免的誤區(qū) 15中國的股市有時看不懂 16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17服務業(yè)為什么發(fā)展緩慢 18農業(yè)產業(yè)化的遐想 19計劃與市場:孰優(yōu)孰劣 20應當用好納稅人的錢 21中國的城鎮(zhèn)化道路如何走 22警惕新的通貨膨脹卷土重來 23加息政策要通盤考慮 24消費升溫背后的隱憂 25經濟發(fā)展新要求的思考 26應當在鼓勵消費上做更多的工作 27調控固定資產投資應把握的重點 28發(fā)展生物燃料應當慎重 29房價為何居高不下 30警惕股市的大波動 31財政政策要更多地在結構調整上有大的作為 32貨幣政策應更多地著眼于總量調控 33要充分發(fā)揮價格杠桿在結構調整中的作用 34切勿輕言通脹高峰已過 35應對高油價挑戰(zhàn)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36中國經濟將向何處去 37再談中國經濟將向何處去 38調控經濟應更多研究心理預期 39央行為何連續(xù)動用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手段 40消費物價漲幅又上去了 41應對經濟“兩個失衡”的困擾 42從一則警訊所想到 43宏觀政策的著眼點應放哪里 44中國的發(fā)展問題引起的思考 45中國的發(fā)展正在告別粗放經營時代 46中國正在進入較高發(fā)展成本的時代 47防止經濟出現較大波動 48穩(wěn)中求進與變中求好 49中國的發(fā)展問題——快速的動力源 50中國的發(fā)展問題——成長的路徑 51中國的發(fā)展問題——成本與代價 52中國的發(fā)展問題——趨勢與前景 53中國的發(fā)展問題——設想與對策 54遲來的貨幣從緊政策 55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56政府財政:輸血,還是造血 57銀行加息終于如期所至 582008年經濟風險來自何處 59中國的消費問題 60中國的“三農”問題 61再談中國發(fā)展戰(zhàn)略的轉變 62城市發(fā)展要更多地依賴市場的力量 63世界留給中國的機會會溜走嗎 64機遇稍縱即逝,不會再有 65市場管效率,政府管公平 66發(fā)展是均衡好,還是梯度好 67中國的股市問題 68中國的國有企業(yè)問題(1) 69中國的國有企業(yè)問題(2) 70穩(wěn)住自己才能挽救世界 71中國農村勞動力告別剩余時代嗎 72夯實基礎為上策 73內外兼治維護好勢頭 74應當防止過熱和過冷兩種風險 75正確看待物價問題 第二篇中國改革問題 76淺議改革開放 77改革現行資源配置機制 78應當繼續(xù)完善稅制改蕈 79深化改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80匯率改革應符合最廣大中國人的利益 81中國的改革之緣由 82中國改革之進程 83中國改革之特點 84中國改革之效果 85中國改革之不足 86中國改革之未來 87改革貨幣政策運作機制十分必要 88對教育改革的一點看法 89對醫(yī)療改革的一點看法 90改革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91改革是全球性話題 第三篇中國開放問題 92應打破人民幣升值魔幻 93應當抓緊建立海上安全通道 94警惕美元持續(xù)走軟帶來的沖擊 95如何再創(chuàng)對外開放新優(yōu)勢 96注意全球經濟新變化 97應對國際經濟新變化的幾點想法 98對美元持續(xù)貶值應有所防范 99應當抓緊制定全球性資源戰(zhàn)略 100再談全球性戰(zhàn)略思維 101要增強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話語權 102“走出去”的官與民辨析 103中國的對外開放進程 104中國對外開放的特點 105中國對外開放的得與失 106中國對外開放的未來 107樹立正確的開放觀 108世界經濟是否出現了“拐點” 109全球性金融恐慌正在蔓延 110中國經濟能否與世界經濟脫鉤 第四篇中國穩(wěn)定問題 111努力消除民眾的后顧之憂 112應當增強每個人的責任意識 113雪中送炭與錦上添花 114必須抓住發(fā)展穩(wěn)定和諧的主要方面 115民主與自由的啟示 116注意化解基層政權的財政困難 117糧食安全問題十分重要 118重視水的安全問題 119糧食安全之策若干構想 120中國的穩(wěn)定問題——面臨的挑戰(zhàn) …… 第五篇中國社會問題 第六篇統(tǒng)計與其他問題 附錄個人主要經濟觀點綜述 后記第一篇中國發(fā)展問題 1冷靜觀察中國經濟 今日中國經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熱議紛紛。 究竟如何來看中國經濟? 應當說,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后的近5年來,持續(xù)以10%甚至更高的速度前行。到2007年,預計經濟總量將超過24萬億元,很有可能接近德國。 中國的進步也是毋庸置疑的。近30年的改革開放,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25000萬人減少到2007年的2300萬人左右,城鄉(xiāng)居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吃、穿、住、行條件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家庭儲蓄由200余億元增加到17萬多億元。人們所享有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是歷史上未曾有過的,個人經濟上的自由度也是空前的。 可以說,只要不帶任何偏見看中國,人們都可以得到一個客觀結論,這就是中國變得更強大了,中國人變得更富裕了。 然而,冷靜地看當代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也是毋庸置疑的。 突出的問題是中國經濟繁榮的基礎并不牢固,中國的發(fā)展所付出的成本遠比世界其他國家大,尤其是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更大,經濟的效率還不高。 一是資源的安全,特別是能源的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從20世紀90年代前期,尤其是從1993年開始,中國由石油凈出口國轉為凈進口國,到2006年年進口石油超過1.5億噸,已占到石油消費的40%強。目前已探明可開采的石油儲量僅有25億噸左右,未來石油進口量仍將持續(xù)居高不下。而進口成本已由前幾年的10美元一桶上升到現在的100美元左右。人們預測,石油價格還要繼續(xù)上行,達到一個更高的價位,并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此外,鐵礦石、銅等重要礦產資源也嚴重不足,對外依存度趨向危險水平。水資源、耕地資源同樣短缺,人均水平均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二是糧食安全問題依然突出。誰來養(yǎng)活中國并不是危言聳聽。目前全國耕地面積已經降到18.2億畝,國家制定的18億畝的紅線被突破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農業(yè)生產條件不高,靠天吃飯的局面依然如舊,旱澇災害年年危害著中國的糧食安全。 三是金融安全問題依然突出。人民幣的不完全流動和可自由兌換,曾經幫助中國躲過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而今,人民幣正變得更自由流動,資本項目的開放逐步擴大,外來熱錢豪賭中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日增。已經進入的熱錢,有人估計有數百億美元,有人估計超千億美元。從2005年7月21日新的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已經升值了15%以上,賭徒們撈到了一大筆好處。而另一方面,國有金融機構內在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治,外國銀行進入國門的競爭壓力更大,不良貸款超過1萬億元的問題亟待解決。 四是技術安全等問題日趨突出。中國企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不高的問題,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不足萬分之三的企業(yè)才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可見問題的嚴重。同時,產品質量問題日益受到國際熱議,不排除有政治眼光看問題,同樣不可否認,確實產品質量低下,有些產品不安全早已是一個突出問題。人們不知道飯桌上的東西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不安全的,處處是隱患。沒有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沒有可靠的產品質量,就不會有市場的競爭力,也就不會有經濟的安全。 五是生態(tài)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水土流失、沙漠化問題遠沒有遏制,飲水衛(wèi)生問題正變得嚴重起來。水多、水少、水臟矛盾正困擾著中國許多地方。空氣污染問題依然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在列舉上述不安全問題的同時,我們同樣不能忽視中國的發(fā)展成本問題。 除了環(huán)境成本遠未納入正常的補償機制外(至少占GDP的2%),資源成本也不到位,許多稀缺資源價格偏低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高消耗問題其實是低成本問題的必然反映,F實中,除了壟斷部門壟斷的資源外,愈是緊缺的東西,愈是價廉的東西,人們早有深刻的印象。勞動成本同樣是遠未補償的一個問題。既有即期低廉的工資價格問題,更有遠期的養(yǎng)老保障沒有著落問題,人們的后顧之憂沒有消除。世界銀行估計中國至少有3萬-4萬億元的養(yǎng)老欠賬。尤其是中國上億進城的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即使是低水平的保障也遠未得到解決。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政府的債務問題。到2006年底,全國外債余額已經超過3000億美元,內債余額超過了3萬億元人民幣,這僅是中央政府的債務。地方政府還有許多隱性的債務,僅是鄉(xiāng)鎮(zhèn)一級所欠的各種債務余額就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 上述問題,固然是多種原因形成的,但不容否認的是,它與體制、結構等深層次方面的原因確實分不開。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財稅、金融體制的不適應,國有企業(yè)機制的不適應,政府基本職能的不適應,以及城鄉(xiāng)結構不合理,區(qū)域結構不合理,產業(yè)結構不合理,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 我們指出問題所在,并不是要否認中國的進步,而是希望全社會在看到自己國家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的同時,能夠保持冷靜,清醒認識問題;更希望關心中國經濟的人,能夠多一份憂患情結,能夠看到問題的嚴重性和解決問題的長期性,克服浮躁情緒,克服急于求成的毛病,更加踏實地把中國的事情辦好。 但愿這些認識不是個人的杞人憂天。 但愿中國的問題能夠早日得到解決。 2淺議控制物價上漲 物價的漲漲落落,原本是市場經濟中常見的現象,其平常程度猶如大海的潮水變化。 然而,在眼下中國許多人的眼中,似乎總有這樣一種情結,這就是恐懼物價上漲,幾乎到了這樣的程度,一見市場價格的變化,就如同洪水猛獸,惟有物價的不變才是正常的。這種看法顯然是錯誤的。 其實,價格的上漲,或價格的跌落,是一種很自然的事情。因為,價格的變化,既受到市場自身規(guī)律的影響,也受到人們心理的影響,有時還常常受到管理者偏好的影響。 從市場自身規(guī)律而言,商品價格的變化,主要是由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來決定的。供應的商品多了,價格就要下跌;少了,價格就要上漲。而商品的多與少,又受到生產成本、生產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當成本上升,超出生產者合理回報界限,就會出現成本推動物價的上漲,反之,則拉動物價的下跌。當生產條件包括資源、技術、勞動力素質等發(fā)生變化,勢必也會影響生產的變化,從而影響商品價格的變化。這是從供給角度來分析。 同樣,我們從需求角度看,當需求超出供給的保障程度和水平時,市場的商品就會變得稀缺和更珍貴,價格也就上漲,反之,市場的商品就會變得富余和不值錢,價格就會下跌。這種供求變化帶來的商品價格的變化,是市場中最為常見的現象,也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 就人們的心理變化而言,“買漲不買落”是最能說明問題的一句話。正是這種心理,常常加劇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因為這種心理變化,往往可以改變正常的需求變化,放大或縮小市場的總需求,從而帶來市場價格的變化。當人們認為某商品的價格將是上升趨勢時,其內在的心理必然驅使他們搶在價格上漲的前面,抓緊購買某商品,形成瞬間的購買高潮,從而推動價格上漲。當人們認為某商品的價格將是下降趨勢時,其內在心理的變化又必將驅使他們減少購買,等待價格的繼續(xù)回落,形成瞬間的購買低潮,帶來某商品價格的下跌。人們這種購買心理的變化,同樣還表現在攀比消費的現象上。也就是人買我也買,比著購買某種商品。這種心態(tài)同樣會帶來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帶來價格的變化。前者的心理變化,就是理論上所描述的通貨膨脹預期;后者的心理變化,則是消費的示范性效應和炫耀式行為理論。這兩種理論,都是消費波動變化的依據,也是影響價格波動的因素之一。 就市場管理而言,由于管理者的利益傾向和價值取向不同,其管理偏好也不同,往往帶來政策性的波動,引發(fā)市場商品價格的人為波動。一般而言,作為政府的代表,管理者對市場進行管理或干預,必然帶來市場價格的變化,這是難以避免的。因為管理者的行為也會改變市場的供求關系,也就必然改變價格的變化。但特殊情況下,由于利益的驅動,管理者往往出現非公正的行為,因而帶來不正常的價格變化。如管理者站在城市的利益上,必然排斥農村的利益,采取限制或壓制農產品價格變化的措施。若其站在某類利益群體的立場上,必然出現漲價的沖動,可能隨意出臺漲價的措施。因此,管理者的立場是否公正,也在一定程度上會轉化成為價格變化的誘因。 市場商品價格的上漲未必就是壞事。它是一種信號和力量,或引導生產者加快生產,或引導消費者緊縮消費,從而調節(jié)著市場的供求關系。因而,對待市場價格的上漲,有時也必須冷靜地看待,不能盲目地視作壞事。我們應當學會利用價格杠桿,調節(jié)生產,引導消費,調整利益格局。 眼下兩類商品的價格變化尤其需要關注。一類是房價。目前雖然政府采取了許多措施來控制房價上漲,但成效并不明顯,房價依然居高不下,甚至還不斷上漲。這主要是因為管理者更多地是從需求角度看問題,而沒有從供給角度考慮配套措施。其實,房價上漲首先是東西少了,因此必須增加供給;其次是成本不斷上漲,必須降低成本;再次是不合理需求多了,應當控制。就第一條來說,政府應當下決心增加住房供給。第二條則要求政府應當首先降低自身利益帶來的成本上升,包括土地收益和各種稅費等。第三條則是要求對非居住需求嚴格控制,對居住需求適當引導。此外,則是調節(jié)房地產生產者的利益,并將其用到增加住房的生產和對低收入者的補貼上,實現利益風險共擔。 另一類是農產品價格。應當看到,眼下農產品漲價對增加農民收入是有好處的,對改善城鄉(xiāng)關系,促進農業(yè)生產發(fā)展也是有益的。因此,不應當從限價的角度考慮對策,而應當從漲價的利益分配上做文章。對農民得到的利益應當保障,對非農民得到的利益應當限制,真正讓漲價好處大頭留給農民。對失去利益的群體,則應當區(qū)分情況,政府適當補償。 如果只是控制物價,或是管制物價,其結果必然是商品供給的減少,服務態(tài)度的變壞和服務質量的下降,消費者未必就能夠獲得更多的實惠。 當然,如果對物價不聞不問,任其變動,對消費者和生產者來說,也未必就是好事。關鍵是把握好方向和力度。 總之,價格的變化,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能驚慌失措,而應當適應規(guī)律,順應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這樣,對各方面都是有益的,也才能夠不犯戰(zhàn)略上的錯誤。 (2007年8月2日) 3如何看待外匯儲備的大幅度增加 到2006年6月末,中國外匯儲備已超過1.3萬億美元,呈現持續(xù)大幅度上升的態(tài)勢。 外匯儲備的增加,既是中國對外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結果,也是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結果,還是人民幣升值壓力居高不下的結果。 這些年來,中國對外貿易不斷發(fā)展,到2006年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德的世界第3大進出口國。從亞洲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的10年,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外貿持續(xù)出口大于進口,2006年外貿順差達到1775億美元,估計2007年又將超過2000億美元。與此同時,外來投資持續(xù)擴大,近幾年外商直接投資規(guī)模都在500億美元以上。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已經持續(xù)多年,這是外匯儲備上升的主因。 同樣,這些年中國經濟增長結構更多地表現為投資、出口拉動,消費的作用尚未充分表現出來,形成了內外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統(tǒng)計分析表明,近些年中國經濟的貢獻率,投資和出口要占近7成。消費之所以上不去,不是因為消費增長乏力,而是因為投資、出口增幅過快。這些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幅都在10%以上,應當說不低了,但投資增長20%以上,出口增長幅度更高。 這說明經濟增長的不平衡主要是消費增長趕不上投資、出口增長。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是投資沖動大于消費沖動,另一方面是國際產業(yè)結構轉移,外來投資形成對外出口的新力量。前者,是由于體制、結構性因素所致。現行體制有利于投資或助長投資的沖動,沒有形成必要的內在約束,尤其以政府主導型投資沖動為甚。結構因素則表現在城市化、工業(yè)化、國際化帶來的資源、要素流動以及需求擴張帶動了投資的增長。加上缺乏基本的社會保障機制,相當一部分城鄉(xiāng)居民被迫削減即期消費,增加遠期風險儲備,帶來了消費沖動的內在約束增強。后者,是因為中國的出口主體多元化,尤以外商投資企業(yè)異軍突起,使相當一部分出口由他國、他地區(qū)轉移到中國。中國出口中,外資企業(yè)占到近6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而這部分出口,原先是在境外形成的,如今轉移到中國。這種轉移性出口的增多,是因為中國的對外開放擴大,自身的多種優(yōu)惠和優(yōu)勢吸引了外來投資,使中國成為世界的加工廠,成為世界的出口基地。 還應當指出,隨著中國自身的發(fā)展,人民幣的地位也相應提高,客觀上存在升值的趨勢。這就吸引了許多投資者的眼光,都想從這一趨勢中分享到升值的好處。而當今世界上,國際游資數以萬億美元來計,世界性的流動性過剩,為豪賭人民幣或投資人民幣提供了可能性。因而,這些年來,國際投資者通過各種渠道,涌入國門,期望搶占這一誘人的制高點,挖走本應由國人分享的蛋糕。分析表明,近年來,超出正常投資的境外來華資金不少于數百億美元,F實生活中,從2005年7月新一輪匯率制度改革以來,到2007年7月,人民幣已經升值了7%以上(到2008年7月止已經升值17%以上),已為外來投資者或投機者獲利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且升值趨勢不減。這一情形,不僅讓投資者們看到了升值的好處,而且實際上也得到了升值的好處。 外匯儲備增多,既是好事,也是壞事,至少不完全是好事。 “好”是表明中國的財富增加,對外支付能力增強,綜合實力上升,國際影響力擴大,國家有了更多更大的回旋余地,在世界事務中的話語權也更多了。這種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壞”是風險增多,代價不小。由于外匯儲備更多地表現在金融財富,是國外資產的等價物,它受國際金融市場風險的影響較大,容易受到外來沖擊。如果持有的外匯資產升值,肯定是賬面資產增多,但如果是貶值,持有的外匯資產就將縮水,形成賬面資產的損失。美元、歐元、日元三大國際貨幣是中國外匯儲備的主要代表或承載物,這三大經濟體的表現,隨時可能影響到國家的外匯儲備的實際支付能力,隨時可能沖擊中國的金融體系。這就是風險所在。 同樣,說代價不小,是因為這些外來紙幣都是中國依靠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換回來的,甚至是犧牲環(huán)境換取的。如果出現貶損,意味著物質財富的損失;如果閑置或使用不當,意味著浪費物質資源,這是其一。而其二則是國家的外匯資產是中央銀行用本幣即人民幣買回來的。外匯的增多,意味著本幣的減少,勢必影響央行運用貨幣政策進行調控的能力和空間。這些年,央行的調控壓力和難度明顯上升,與外匯儲備的上升較快不無關系。這種壞處,往往不易顯現,人們也往往不易感受到。 所以,對中國外匯儲備的增多,不宜盲目樂觀,也不能麻木不仁,我們都應當關心它,研究它,使好處變得更大,壞處變得更小。 第一,是如何提高外匯資產的安全性。要及早研究防范風險的機制,增強預見性,提高警覺性,謀劃合理的幣種結構,避免資產大幅度縮水。 第二,是如何提高外匯資產的有效性。作為國家和人民的資產,應當完善外匯資源的使用機制,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使巨額的外匯資產惠及國家利益,惠及百姓福祉。 第三,是如何提高外匯資產運轉的靈活性。作為國外資產的一種價值符號,其往往是瞬息萬變的。沒有彈性,就沒有靈活性。因此,必須解決涉及靈活性的問題。關鍵是要有世界眼光,建立盯住國際經濟變化的跟蹤機制,及時作出戰(zhàn)略性投資決策。 第四,是如何提高外匯資產的配套性。國際收支的變化,是外匯資產變化的主要源泉。因此,應當在國際收支上精心謀劃,使之成為合理調節(jié)外匯資產的有效手段。 第五,是提高人民幣的國際競爭力。要抓緊研究推動人民幣走向可完全自由兌換的途徑,爭取人民幣能夠早日成為國際性貨幣,成為各國國際儲備中的一個主要幣種。 。2007年8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