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性
作者:哈伊姆·奧菲克(OfekHaim) 整理日期:2017-02-28 11:49:38
交換是否為人類進化的早期動因?還是僅為現(xiàn)代文明的人造物?本書以兩百萬年為時間跨度,探索了經濟對人類進化的影響。進化論以自然選擇為基礎,始終部分地依賴于生物學以外的學科的進步。哈伊姆·奧菲克把經濟學原理應用于生物學的邊界,從而展示了怎樣能回答人類進化中的一些突出問題。例如,人腦容量的增加,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擴大。從人類向靈長動物的邊走邊吃的戰(zhàn)略告別,經過狩獵-采集和火的馴化,一直到農業(yè)的發(fā)展,他確認是各種經濟力量在發(fā)生作用。本書具有較高的可讀性,它向讀者提供大量信息,并激發(fā)起他們的興趣,包括普通讀者和那些研究進化生物學、心理學、經濟學和人類學的讀者。
作者簡介 哈伊姆·奧菲克,美國紐約州賓厄姆頓大學經濟系教授。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第一部分 生物經濟學 第二章 在人類和非人類社會中的交換 亞當·斯密向動物學的偏離 共生交換 血緣和親屬間的交換 商業(yè)交換 初步結論 第三章 經典經濟學和經典達爾文主義 達爾文和蘇格蘭經濟學家:第一個匯合點 達爾文的實用原則:第二個匯合點 人類天性的多樣性:第三個匯合點 第四章 分工的進化含義 專門化和區(qū)分化的能力 大規(guī)模編隊運作的能力 第五章 攝食生態(tài) 難以置信的腸胃萎縮 一種垂直攝食生態(tài)中的失控的“軍備競賽” 第六章 親屬間交換的起源 在最低組織層面上的原始交換 趨同的身體結構 趨同的社會結構 靈長動物的聯(lián)系 第七章 狒狒的物種形成與人類專門化的關系 攝食生態(tài)中的相似性 反捕食者的行為 狒狒的適應輻射 “南猿” 創(chuàng)始者效應的物種形成 交易和適應專門化 第二部分 史前經濟學 第八章 告別邊走邊吃的戰(zhàn)略 第九章 市場交換的起源 第十章 火的馴化關系到市場交換 第十一章 舊石器時代晚期和其他時期的創(chuàng)造性爆炸 第十二章 向農業(yè)過渡:限制性因素 第十三章 向農業(yè)過渡:促進因素 參考書目 譯后記
|
鑻ユ湰涔︿笉鑳戒笅杞斤紝璇峰井淇℃壂鎻忓彸涓嬭浜岀淮鐮� 鍏虫敞鍏紬鍙封€滃埆闄功棣欌€�,涔﹀弸灏嗙粰鎮ㄥ垎浜湰涔︺€� 鑻ヤ笅杞藉帇缂╁寘鏈夊瘑鐮侊紝鍚屾牱鎵爜鍏虫敞锛屽洖澶嶁€滆В鍘嬪瘑鐮佲€濆嵆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