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維?斯托厄爾教授,作為投資銀行家在高盛、摩根大通和瑞銀工作了20余年,擔任過高盛的企業(yè)融資部副總裁,摩根大通和瑞銀的董事總經(jīng)理以及對沖基金負責權益衍生品的董事總經(jīng)理,目前是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最受歡迎的金融學教授。作為經(jīng)歷了多起國際投資銀行業(yè)重大事件的第一見證者,斯托厄爾教授掌握了很多不為外人所知的內(nèi)幕資料,故而能自由穿梭于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縱橫捭闔。 全書系統(tǒng)地闡述了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的內(nèi)在運作方式及其相互關系,介紹了它們的業(yè)務運作、贏利模式、在財富創(chuàng)造和風險管理中的獨特角色,以及為投資者、基金和企業(yè)所進行的史詩般的戰(zhàn)斗。同時,作者也花重墨介紹了此次金融危機中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角色以及它們的應對和轉型。最后,全書深入剖析了金融市場最近交易和發(fā)展的十個案例,這些案例與前面章節(jié)相互關聯(lián),用來例證前面已經(jīng)嚴密分析的概念,使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 作者簡介 戴維?斯托厄爾(David P. Stowell): 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在加入凱洛格商學院之前,作為投資銀行家在高盛、摩根大通和瑞銀工作了20年,并在奧康納(已被瑞銀收購的一家大型對沖基金)工作了4年。2005年至今,擔任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的金融學教授。斯托厄爾教授曾任摩根大通董事總經(jīng)理及美國中西部投資銀行主管,他也曾任瑞銀董事總經(jīng)理及權益資本市場部聯(lián)合主管、高盛企業(yè)融資部副總裁和奧康納對沖基金負責權益衍生品的董事總經(jīng)理。他在私募股權投資和風險投資方面與凱洛格商學院海澤(Heizer)中心有著教學合作。 教育背景 1978年,哥倫比亞大學,金融學MBA;1976年,猶他州立大學,經(jīng)濟學學士
目錄: 贊譽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致出版社 致譯者 譯者序 前言 致謝 第一篇 投資銀行 第1章投資銀行概述 1.1后危機時期的全球投資銀行 機構 1.2其他投資銀行機構 1.3投資銀行的業(yè)務 1.4投資銀行部 1.5交易部門 1.6非客戶相關交易和投資 1.7資產(chǎn)管理部 習題 第2章投資銀行業(yè)監(jiān)管 2.1引言 2.2美國的投資銀行業(yè)歷史及 監(jiān)管 2.3證券監(jiān)管最新發(fā)展 2.4其他國家證券業(yè)監(jiān)管 習題 第3章融資 3.1資本市場融資 3.2融資考慮 3.3融資方案 3.4支付給投資銀行的費用 3.5分銷選擇 3.6暫擱注冊申請 3.7“綠鞋”超額配售權 習題 第4章并購 4.1并購的核心 4.2創(chuàng)造價值 4.3戰(zhàn)略依據(jù) 4.4協(xié)同效應和控制權溢價 4.5信用評級和收購貨幣 4.6監(jiān)管考慮 4.7社會和委托人考慮 4.8投資銀行的角色 4.9其他并購參與者 4.10公平意見 4.11收購 4.12盡職調(diào)查和文件準備 4.13交易終止費 4.14可供選擇的出售方式 4.15跨國交易 4.16免稅重組 4.17公司重組 4.18收購防御 4.19風險套利 4.20估值 習題 ⅩⅩ 第5章交易 5.1客戶交易 5.2權益交易 5.3FICC交易 5.4做市 5.5自營交易 5.6風險監(jiān)測和控制 5.7風險價值 習題 第6章資產(chǎn)管理、財富管理和 研究 6.1資產(chǎn)管理 6.2財富管理 6.3研究 習題 第7章信用評級機構、交易所、 清算和結算 7.1信用評級機構 7.2交易所 7.3場外交易市場 7.4清算和結算 習題 第8章國際投資銀行業(yè)務 8.1歐洲市場 8.2日本金融市場 8.3中國金融市場 8.4新興金融市場 8.5全球首次公開發(fā)行市場 8.6美國存托憑證 8.7標準化的國際財務報告 8.8國際投資者 習題 第9章可轉換證券和華爾街創(chuàng)新 9.1可轉換證券 9.2華爾街創(chuàng)新 9.3日經(jīng)認沽權證 9.4加速股票回購計劃 習題 第10章投資銀行業(yè)的職業(yè)、 機遇與挑戰(zhàn) 10.1投資銀行 10.2交易和銷售 10.3私人財富管理 10.4資產(chǎn)管理 10.5研究 10.6直接投資 10.7投資銀行的其他職能 10.8投資銀行業(yè)的機遇與挑戰(zhàn) 習題 第二篇 對沖基金與私募股權投資 第11章對沖基金概述 11.1杠桿 11.2增長 11.3投資者的構成 11.4行業(yè)集中度 11.5業(yè)績 11.62008年的衰退 11.7市場流動性和有效性 11.8金融創(chuàng)新 11.9非流動性投資 11.10鎖定、門、側袋 11.11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共同 基金的比較 11.12高水位線和最低收益率 11.13公開發(fā)行 11.14基金中的基金 習題 、 第12章對沖基金投資策略 12.1權益關聯(lián)策略 12.2宏觀策略 12.3套利策略 12.4事件驅(qū)動策略 12.5小結 習題 第13章股東積極主義及對公司 治理的影響 13.1以股東為中心的公司治理與以 董事為中心的公司治理 13.2積極策略對沖基金的業(yè)績 13.3積極策略對沖基金的積聚 策略 13.4CSX和TCI 13.5有利于股東積極主義者的 改變 13.6丹尼爾?勒布和13D信函 13.7雷曼兄弟的艾琳?卡蘭和綠光 資本的大衛(wèi)?艾因霍恩 13.8卡爾?伊坎和雅虎 13.9比爾?阿克曼和麥當勞、溫迪、 賽瑞迪恩、塔吉特、MBIA 13.10小結 習題 第14章風險、監(jiān)管和組織結構 14.1投資者風險 14.2系統(tǒng)風險 14.3監(jiān)管 14.4組織結構 習題 第15章對沖基金的挑戰(zhàn)與業(yè)績 15.1對沖基金的業(yè)績 15.2基金中的基金 15.3絕對收益 15.4重新審視優(yōu)勢 15.5透明度 15.6費用 15.7高水位線 15.8尋找收益 15.9未來趨勢 15.10業(yè)務的融合 習題 第16章私募股權投資概述 16.1私募股權投資交易的特征 16.2私募股權投資交易的目標 公司 16.3私募股權投資交易的參與方 16.4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結構 16.5私募股權投資交易的 資本化 16.6管理資產(chǎn)額 16.7歷史 16.8過橋融資 16.9低門檻貸款和實物支付 16.10俱樂部交易和存根權益 16.11與管理層合作 16.12杠桿性資本重組 16.13私募股權投資二級市場 16.14基金中的基金 16.15私募股權投資的上市 16.16金融服務崩潰對私募股權 投資的影響 習題 第17章杠桿收購的財務模型 ⅩⅫ 17.1確定可用于償債的現(xiàn)金流 和債務來源 17.2確定金融發(fā)起人的內(nèi)部收益率 17.3確定收購價格和出售價格 17.4杠桿收購法的例子 17.5后信貸危機時代的杠桿收購 習題 第18章私募股權投資對公司的 影響 18.1私募股權所有公司:管理 與效率 18.2私募股權所有公司失敗 案例 18.3私募股權投資收購協(xié)議 失敗 18.42006~2007年私募股權投資 收購的組合公司 18.5私募股權投資的增值服務 18.6完成私募股權投資交易的商業(yè) 邏輯 18.7私募股權所有制成為公司治理 新模式 18.8私募股權投資對公司的影響 習題 第19章組織結構、報酬、監(jiān)管 及有限合伙人 19.1組織結構 19.2報酬 19.3監(jiān)管 19.4有限合伙人 習題 第20章私募股權投資的挑戰(zhàn) 與機遇 20.1私募股權投資上市公司 20.2權益收購 20.3困境資產(chǎn) 20.4并購顧問 20.5資本市場活動 20.6對沖基金與房地產(chǎn)投資 20.72008年的損失與未來展望 20.8繁榮與蕭條的周期 20.9附屬基金 20.10有限合伙人贖回 20.11風險因素 20.12亞洲私募股權投資活動 20.13戰(zhàn)略合作 20.14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首次公開 發(fā)行 20.15關注組合公司 20.16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比較 20.17凱雷集團簡介 20.18未來的挑戰(zhàn)與機遇 20.19展望 習題 第21章中國的私募股權投資 21.1私募股權投資對中國的 社會影響 21.2私募股權投資對中國的 經(jīng)濟影響 21.3行業(yè)前景和挑戰(zhàn) 21.4國際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投資 和募集活動 21.5盡職調(diào)查 21.6估值和收益 21.7退出 21.8中國私募股權投資案例 第三篇 案例研究 2008年的投資銀行業(yè)(上):貝爾 斯登的興衰 2008年的投資銀行業(yè)(下):美麗 新世界 自由港麥克莫倫銅金礦公司:并購 融資 吉列最好的交易:寶潔收購吉列 兩只對沖基金的故事:磁星和培洛頓 凱馬特、西爾斯和ESL:從對沖基金 到世界頂尖零售商之路 麥當勞、溫迪和對沖基金:漢堡對沖? 對沖基金股東積極主義行動及對 公司治理的影響 保時捷、大眾汽車和CSX:汽車、 火車與衍生品 玩具反斗城杠桿收購 博龍和美國汽車工業(yè) 閱讀書目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