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手電筒看見了什么


作者:利茲·博伊德     整理日期:2014-12-08 14:21:06

跟隨那只小小手電筒,一段妙趣橫生的“夜游”瞬間開啟:手電筒看見了什么?
  小蜥蜴從池塘爬上林地,樹洞里的小兔子一眨眼跑到土堆旁,小動物們開始跟手電筒玩捉迷藏。
  靜謐的樹林開始歌唱,黑暗的草叢五彩繽紛,陌生的夜色光芒四射。
  小男孩不再孤單,不再驚恐,不再害怕,和小動物一起嬉戲玩耍。
  光,那樣明亮;友誼,那樣溫暖……
  
  作者簡介:
  【美】利茲博伊德,美國知名圖畫書作家,出版過多部童書,如《里面外面》、《黑狗穿衣服》、《黑狗和紅屋子》、《我愛媽媽》等。自小就對美術、紙藝的創(chuàng)作很感興趣!妒蛛娡部匆娏耸裁础泛汀独锩嫱饷妗冯m然是沒有文字的圖畫書,但是作者希望小讀者們能夠通過眼睛以及想象享受閱讀的樂趣。一本柔和舒緩且略帶輕幽默的無字圖畫書。
  ——《科克斯評論》
  這本優(yōu)雅的圖畫書安靜得如同睡前故事,可以減輕孩子們對于夜晚中各種聲音的恐懼,鼓勵他們同晝伏夜出的動物們交談。
  ——《學校圖書館雜志》
  《手電筒看見了什么》讓小讀者體驗到在夜間探索樹林的驚奇和興奮,并且一言不發(fā)地引導小讀者去探索自己家外面的隱蔽之處。
  ——《繁忙的圖書館》
  孩子們一定會開心地反復琢磨書中的諸多細節(jié),一次“無言的郊游”讓他們幻想著創(chuàng)建屬于自己的“夜晚小天地”。
  ——《書單》
  博伊德只想說明一點:孩子們完全有能力教育和娛樂自己,而這個過程只需要幾個簡單的工具,比如一個野營帳篷、一個手電筒。
  ——《出版商周刊》一本柔和舒緩且略帶輕幽默的無字圖畫書。
  ——《科克斯評論》
  這本優(yōu)雅的圖畫書安靜得如同睡前故事,可以減輕孩子們對于夜晚中各種聲音的恐懼,鼓勵他們同晝伏夜出的動物們交談。
  ——《學校圖書館雜志》
  《手電筒看見了什么》讓小讀者體驗到在夜間探索樹林的驚奇和興奮,并且一言不發(fā)地引導小讀者去探索自己家外面的隱蔽之處。
  ——《繁忙的圖書館》
  孩子們一定會開心地反復琢磨書中的諸多細節(jié),一次“無言的郊游”讓他們幻想著創(chuàng)建屬于自己的“夜晚小天地”。
  ——《書單》
  博伊德只想說明一點:孩子們完全有能力教育和娛樂自己,而這個過程只需要幾個簡單的工具,比如一個野營帳篷、一個手電筒。
  ——《出版商周刊》
  冒險的背后
  童書作者、閱讀推廣人、小書房兒童文學網(wǎng)站創(chuàng)始人漪然
  第一次聽說利茲博伊德的《里面外面》,是源于一位故事媽媽的推薦,記得當時她對我說:“我發(fā)現(xiàn)有一本無字書,很適合搭配你的散文詩《四季短笛》一起讀!
  一本無字書,為什么會讓人想到搭配散文詩呢?我當然感覺很好奇?上,原版書真的不好買,直到接力出版社引進了這本《里面外面》,我才得以真正翻開這本書,看到了那些貼近孩子視角的窗里窗外的生活場景——雖無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但每一頁都可從季節(jié)變幻的細節(jié)中找到發(fā)現(xiàn)的樂趣,這和散文詩的形散意不散,確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最讓人驚喜的還是,從這本無字書中,我終于看到了一種可貴的嘗試,那就是將游戲書和無字書結合起來,去表達一種超越年齡的詩意情懷,這樣,小孩子可以“玩”這本書,大孩子可以“讀”這本書,而成人讀者也同樣可以在親子共讀中找到自己美好的童年回憶。
  在《手電筒看見了什么》這本無字書中,我再次看到了作者的這種大膽嘗試。不,應該說,本書已經(jīng)是一本風格更為成熟的混合型創(chuàng)作,因為它已經(jīng)不再是散文詩那樣沒有情節(jié),倒是恰恰相反,它非常富有邏輯思維,完全可以看作是一個章節(jié)體的故事了。這個故事的第一章,可以命名為“巧遇貓頭鷹”,它是從封面開始的:一個打扮得雄赳赳、氣昂昂的小男孩,正打著手電筒在走夜路,這時,一只貓頭鷹忽然出現(xiàn)在他前面……當故事延續(xù)到內(nèi)頁的時候,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男孩已經(jīng)支起了露營帳篷,躺下了,并且正用手電筒讀一本書,而那只貓頭鷹則已經(jīng)悄悄出現(xiàn)在帳篷外的樹杈上。于是,這個故事的第二章就從下一頁開始了——“夜訪小動物”……
  接下來的每兩頁都可以自成章節(jié),因為小男孩在不斷認識新的動物朋友,如果讀者想象力豐富,可以想象男孩和動物們的各種對話,自己配音。不過,所有這些章節(jié)又可以組合在一起,直到貓頭鷹拿到了小男孩的手電筒,給全體動物們來了一個“大合影”……可能并不是所有的讀者都會在讀到大結局時,注意到一個小細節(jié)——從封面開始,男孩就是無大人陪伴的,一些中國讀者會把這個細節(jié)當作是童話的背景,但實際上,在大多數(shù)西方國家,孩子六歲半就可以參加自己獨自在野外求生的“童子軍”訓練了,而無字書中的小男孩,看身高顯然已經(jīng)超過六歲,可能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在夜晚到野外露營,所以才會把一支手電筒用得那么沉著自如。而中西方的教育觀差異,其實正體現(xiàn)在這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jié)之中。
  每一個陪伴孩子閱讀這本書的父母,其實也是在陪伴孩子經(jīng)歷一段探索的旅程。我們在這時,是應該放手給孩子一個機會自己去感悟和體會,默默地、耐心地去等待一束小小的智慧光亮在黑暗中漸漸展開;還是去代替孩子做一切,剝奪那種“跟著感覺走”的閱讀樂趣,這確實是值得大家靜下心來想一想的。本書的作者,其實早已經(jīng)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詮釋了自己對“冒險”二字的理解,比如,如果你不是從封面而是從扉頁開始讀這本書,那么它又可以是一本給大孩子認識各種植物的科普無字書——小到一本書,大到整個人生,多留下一些未知的空間,才有冒險的快樂可以追尋!
  





上一本:過節(jié)啦 下一本:我要變成白色的鵝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手電筒看見了什么的作者是利茲·博伊德,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