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劉揚忠和蔣寅主編的“古典文學與華夏民族精神建構”叢書之一種,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研究室主任蔣寅的個人專著!剁R與燈:古典文學與華夏民族精神》除了具有重要啟迪意義的“導言”部分外共分六章,從中國古典文學對華夏民族精神建構的參與、滲透與互動的視角,深入探討了宗族與個人、時間與生命、自我與社會、心靈與自然、男性與女性、故國與新朝六個專題,著力對“文學的精神史意義”進行了深度開掘。 作者簡介: 蔣寅,1959年6月生,江蘇南京人。1988年獲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致力于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早期以唐詩研究為中心,90年代以來主要研究中國古典詩學、詩學史,進行清代詩學著作的考索工作。目錄: 導言 一、歷史學中的精神史研究 二、文學的精神史意義 三、古典文學研究的精神史取向 第一章宗族與個人 第一節(jié)集體無意識的具象化 ——作為文學原型的精衛(wèi)神話 一、精衛(wèi)神話在唐前的流傳 二、唐代文學中的精衛(wèi)形象 三、精衛(wèi)形象的特定精神內涵 第二節(jié)集體無意識的抽象化 ——《詩經》的憂患意識 一、憂患的歌吟 二、憂患意識的民族性與時代性 三、憂患意識的衍變導言一、歷史學中的精神史研究二、文學的精神史意義三、古典文學研究的精神史取向第一章宗族與個人第一節(jié)集體無意識的具象化——作為文學原型的精衛(wèi)神話一、精衛(wèi)神話在唐前的流傳二、唐代文學中的精衛(wèi)形象三、精衛(wèi)形象的特定精神內涵第二節(jié)集體無意識的抽象化——《詩經》的憂患意識一、憂患的歌吟二、憂患意識的民族性與時代性三、憂患意識的衍變四、憂患意識與中國詩歌的感傷傳統(tǒng)第三節(jié)宗族意識的分裂和個體意識的蘇醒——心態(tài)史上的屈原一、不可調和的心靈沖突二、自殺作為生命的一種選擇三、個人與宗族一體化關系的解除第二章時間與生命第一節(jié)漢魏詩歌中的生命意識一、生命意識的萌生二、生命意識的高揚三、傷悼和縱逸第二節(jié)傳統(tǒng)時間意識的三大類型一、三首詩的時間感覺二、李白與杜甫的時間意識三、蘇東坡詩中時間意識的變化第三節(jié)在文學中永生一、“不朽之盛事”二、“其文在即其人在”三、“以詩為性命”四、“文字留傳勝子孫”第三章自我與社會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莫礪鋒:《古典文學與華夏民族精神建構》叢書體現(xiàn)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即通過文學這一窗口來研究華夏民族精神的建構過程及文學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它接近于通常說的心態(tài)史研究,卻又不同于現(xiàn)有的關于心態(tài)史研究的著作。全套叢書七卷按朝代論述文學中反映的民族精神及其形成過程、機制,但又注意到文學的局限,不以通論的形式泛泛而談,而是力求抓住各個時代的重要問題,突出不同時代社會意識和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現(xiàn),以見民族精神自身的發(fā)展及其與同時代文學的互動關系,不僅較好地梳理和解釋了華夏民族精神建構、形成的歷史,同時也展現(xiàn)了不同時代文學所關注的精神內容及藝術表現(xiàn)的傾向,其結論對精神史和文學史認知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杜書瀛:《古典文學與華夏民族精神建構》叢書從精神史的角度研究古典文學對于我們民族精神的建構的作用及其機制,有著特別重要的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莫礪鋒:《古典文學與華夏民族精神建構》叢書體現(xiàn)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即通過文學這一窗口來研究華夏民族精神的建構過程及文學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它接近于通常說的心態(tài)史研究,卻又不同于現(xiàn)有的關于心態(tài)史研究的著作。全套叢書七卷按朝代論述文學中反映的民族精神及其形成過程、機制,但又注意到文學的局限,不以通論的形式泛泛而談,而是力求抓住各個時代的重要問題,突出不同時代社會意識和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現(xiàn),以見民族精神自身的發(fā)展及其與同時代文學的互動關系,不僅較好地梳理和解釋了華夏民族精神建構、形成的歷史,同時也展現(xiàn)了不同時代文學所關注的精神內容及藝術表現(xiàn)的傾向,其結論對精神史和文學史認知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杜書瀛:《古典文學與華夏民族精神建構》叢書從精神史的角度研究古典文學對于我們民族精神的建構的作用及其機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說,我認為這套叢書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意義:其一,歷來的思想史研究偏重于觀念史的內容,對思想史發(fā)展脈絡的把握過于關注學理上的邏輯性,而忽視現(xiàn)實的心態(tài)史內容。這套叢書能抓住各個時代占主導地位的精神問題,以點帶面,勾勒出華夏民族精神發(fā)展的總體趨勢和階段性特征。其二,歷來的文學史研究較多關注社會現(xiàn)實、歷史環(huán)境對文學的決定性影響,較少研究文學對社會的影響和滲透,對古典文學在古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關注不夠。這套叢書則從文學與精神傳統(tǒng)的互動關系入手,研究古典文學的傳播方式、接受方式,闡明了古典文學在中國古代精神傳統(tǒng)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三,歷來的作家作品研究,較多關注倫理價值和藝術價值,而這套叢書通過重點剖析一些經典個案,研究傳統(tǒng)價值觀、人生觀、處世態(tài)度、感覺方式等在文學中的表現(xiàn)與形成,從精神史的角度對一些作家被經典化的原因做出新的解釋,不同程度上提升了作家研究的水平?傮w上看,這套叢書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是有開創(chuàng)性的,不僅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而且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