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集了臺灣當代著名作家余光中在不同年代的散文佳作,主題豐富,包括作者旅居國外的經(jīng)歷、讀書的體會、對祖國故土和文化的眷戀、四個女兒的成長故事等,充分體現(xiàn)了其既要“知性”又要“感性”的散文寫作風(fēng)格。筆觸開闊大氣,文章引經(jīng)據(jù)典,語言幽默生動,可讀性強。 作者簡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翻譯家和評論家,影響遍及華人世界。1947年入金陵大學(xué)外語系,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臺灣大學(xué)外文系。后赴美國進修,獲愛荷華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曾任臺灣中山大學(xué)文學(xué)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xué)中文系主任等,亦曾受邀為海內(nèi)外多所大學(xué)任客座教授。寫詩、散文、評論,做翻譯,自稱為寫作的四度空間。著有詩集《蓮的聯(lián)想》、《白玉苦瓜》等,散文《逍遙游》、《聽聽那冷雨》等,評論集《藍墨水的下游》、《舉杯向天笑》等,譯有《理想丈夫》、《不可兒戲》、《溫夫人的扇子》、《老人與!返龋骶帯吨腥A現(xiàn)代文學(xué)大系》、《秋之頌》等,合計七十種以上。目錄: 余光中的大品散文/黃國彬 我的散文觀/余光中 輯一聽聽那冷雨 鬼雨 四月,在古戰(zhàn)場 南太基 望鄉(xiāng)的牧神 給莎士比亞的一封回信/ 下游的一日 丹佛城 山盟 聽聽那冷雨 輯二沙田山居 尺素寸心 花鳥余光中的大品散文/黃國彬 我的散文觀/余光中 輯一 聽聽那冷雨 鬼雨 四月,在古戰(zhàn)場 南太基 望鄉(xiāng)的牧神 給莎士比亞的一封回信/ 下游的一日 丹佛城 山盟 聽聽那冷雨 輯二 沙田山居 尺素寸心 花鳥 開卷如開芝麻門 沙田山居 夜讀叔本華 我的四個假想敵 輯三 日不落家 德國之聲 龍坑有雨 黃繩系腕 梵谷的向日葵 紅與黑 自豪與自幸 橋跨黃金城 日不落家 開你的大頭 山東甘旅 金陵子弟江湖客 專有名詞對照表從我的樓上望出去,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東方,使朝暾姍姍其來遲。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黃昏早半小時來臨,一個分神,夕陽便落進他的僧袖里去了。一爐晚霞,黃銅燒成赤金又化作紫灰與青煙,壯哉崦嵫的神話,太陽的葬禮。說來說去,登高之際,生理的不適還在其次,心理的不安恐怕更難排除。人之為物,卑瑣自囿得實在可憐。上了山后,于天為近,于人為遠,一面興奮莫名,飄飄自賞,一面又惶恐難喻,悚然以驚,悵然以疑。這是因為登高凌絕,靈魂便無所逃于赤裸的自然之前,而人接受偉大和美的容量是有限的,一次竟超過這限度,他就有不勝重負之感。將一握畏怯的自我,毫無保留地擲入大化,是可懼的。一滴水落入海中,是加入,還是被并吞?是加入的喜悅,還是被吞的恐懼?這種不勝之感,恐怕是所謂“恐閉癥”的倒置吧。也許這種感覺,竟是放大了的“恐閉癥”也說不定,因為入山既深,便成山囚,四望莫非怪石危壁,可堪一驚。因為人實在已經(jīng)被文明嬌養(yǎng)慣了,一旦拔出紅塵十丈,市聲四面,那種奇異的靜便使他不安。所以現(xiàn)代人的狼狽是雙重的:在工業(yè)社會里,他感到孤絕無援,但是一旦投入自然,他照樣難以欣然神會。而無論入山見山或者入山渾不見山,山總在那里是一件事實。也許踏破名山反而不如悠然見南山。時常,在丹佛市的鬧街駛行,一脈青山,在車窗的一角悠然浮現(xiàn),最能動人清興。我在寺鐘女子學(xué)院的辦公室在崔德堂四樓。斜落而下的鱗鱗紅瓦上,不時走動三五只灰鴿子,嘀嘀咕咕一下午的慵倦和溫柔。偶爾,越過高高的橡樹頂,越過風(fēng)中的聯(lián)邦星條旗和那邊惠德麗教堂的聯(lián)鳴鐘樓,落磯諸峰起伏的山勢,似真似幻地涌進窗來。在那樣的距離下,雄渾的山勢只呈現(xiàn)一勾幽渺的輪廓,若隱若現(xiàn)若一弦琴音。最最壯麗是雪后,晚秋的太陽分外燦明,反映在五十英里外的雪峰上,皎白之上晃蕩著金紅的霞光,那種精巧靈致的形象,使一切神話顯得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