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由十三篇文化散文組成,分別對文天祥、陶淵明、湯顯祖、瑞金、歐陽修、王安石、朱熹、陳寅恪、解縉、書院、廬山、方志敏、況鐘等十三個元素進行了橫向與縱向的探討,每個元素又與江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內(nèi)容詳細嚴謹,歷史文化等多方面閱讀需求都能滿足。 作者簡介: 李目宏,1954年生,江西永新人。1982年畢業(yè)于吉安師專(現(xiàn)井岡山大學(xué))中文系。當過中學(xué)教師。1983年進入江西青年報社,先后任記者、部門主任、副總編輯、常務(wù)副總編輯。2004年調(diào)江西省地方志辦公室任年鑒處處長、調(diào)研員,《江西年鑒》編輯部主任、副總編輯。有數(shù)十篇新聞、報告文學(xué)、散文作品和專業(yè)論文獲省、部級一、二、三等獎。出版過長篇報告文學(xué)專著《中國飛!罚ê献鳎。 目錄: 自序 你好,惶恐灘 田園夢 《牡丹亭》的前世今生 共和國之源 醉翁六一 布衣宰相 鵝湖絕響 山巔上的自由魂靈 永樂雪 庭院深深 打開廬山這本書 大地履痕 大呂黃鐘 參考文獻自序 你好,惶恐灘 田園夢《牡丹亭》的前世今生共和國之源 醉翁六一 布衣宰相 鵝湖絕響 山巔上的自由魂靈 永樂雪 庭院深深 打開廬山這本書大地履痕 大呂黃鐘 參考文獻 后記《你好,惶恐灘》站在大壩上往上游看,高峽平湖一汪碧水;轉(zhuǎn)過身來往下游看,冬日陽光的余暉給縣城、給大壩、給惶恐灘涂抹上一層金輝。也許是冥冥中的天意,大壩在惶恐灘身邊橫江一攔,將它與十七灘分開。百米高的大壩雄踞江上,昔日狂暴的十七灘靜靜地躺在水底,水波不興。距大壩下游一公里左右,惶恐灘沙灘裸露,拾起一塊鵝卵石吧,你能品得出它過去的滄桑;身邊細流淙淙,掬一捧水吧,江水婉約清涼,傳遞著十七灘、大壩和水電站的信息,你能感覺得到一種80后新生代的青春活力。水就是這樣潺潺流著,流走了歷史,流向明天;炭譃┚瓦@樣仰望著大壩,與大壩平靜地兩相眺望,以這種定格的形式作超越時空的千古對話。沒有了喧囂,沒有了兇險;再也聽不到人們的廝殺、船工的哀號;過往文人們的長歌已經(jīng)遠去,文丞相的仰天長嘆已在歷史的屏幕上定格;炭譃┮黄届o。你好,惶恐灘! 赌档ねさ那笆澜裆窚@祖兩過大余,不經(jīng)意間找到了“杜麗娘”;而我這次到大余,歪打正著,找到了杜麗娘的祖籍!赌档ねぁ返娜宋、故事、場景,都完整地印記在湯顯祖的大腦里了。夢開始清晰起來。夢一旦在大腦里儲存,就揮之不去。在遂昌的任上,湯顯祖在政事之余,從大余得來的這些人物、故事、場景在腦子里活泛起來,沖突起來,活生生就要蹦出來,每當此時,他就急命轎夫停轎,在就近店鋪找來紙筆速速記下,懸掛在轎內(nèi)。你想想這樣的場景:知縣的轎子在街頭巷里游動,前面鑼聲堂堂,衙役開道聲聲,轎子悠悠,知縣的魂魄卻一顛一晃地漂游到牡丹亭,看杜麗娘、柳生談情說愛,品他們的對話唱詞去了,突然,幾句好詞涌出,知縣立即叫停,跟班四下里沖入兩旁店家,捧出筆墨紙硯奉上,路人無不驚慌莫名……如是次數(shù)多了,跟班書吏索性將文房四寶置放轎內(nèi) ,好讓湯顯祖隨時取用。時間一長,轎內(nèi)掛的臺詞條幅就像元宵節(jié)燈謎會上的謎語一樣,掛得滿目皆是,隨轎起伏飄蕩。湯顯祖辭職還鄉(xiāng),在作了短暫的心理調(diào)整后,在臨川的香楠峰下沙井巷建了一座“玉茗堂”,以作戲劇創(chuàng)作和研究之用。這是湯顯祖的工作室,也是他的“夢工廠”。他全身心投入到《牡丹亭》的創(chuàng)作中去。每當寫到動情之處,他也隨著劇中人物流淚。當他寫到“尋夢”這一出,杜麗娘的“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唱詞時,竟難以自已,獨自躲進柴房里放聲大哭一場。有了湯顯祖這一場大哭,杜麗娘便有了靈魂。 《布衣宰相》“烏臺詩案”中,蘇東坡感受到官場的冷酷、江湖的險惡、事態(tài)的炎涼、人心的良莠。然而,他從王安石的大聲疾呼中,感受到來自曾經(jīng)疑為敵對陣營里的人投擲過來的溫暖。在一片肅殺冷氣中,這個非同一般的反季節(jié)溫暖,一下把蘇東坡胸中的塊壘融化,他接受了這種真誠的人性密碼,對自己過去的輕率、誤解、甚至有些不夠情義感到愧疚。人懂得愧疚,是一種心靈的洗滌,人格的升華。經(jīng)過這場差點遭受滅頂之災(zāi)的變故,蘇東坡性情大變。被貶后,他寫下了人生的輝煌華章《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也為中國文學(xué)史創(chuàng)造了一個巔峰。寫到這一段引發(fā)了我的聯(lián)想和思考:檢索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那些頂尖人物,他們幾乎都有那么一段人生走向暗淡低谷,卻在文學(xué)上走向輝煌巔峰的經(jīng)歷。諸如戰(zhàn)國時代的屈原,在自己的政治見解不被君王采納,反而因為話說多了屢屢被貶之后,寫下了《離騷》;春秋時代的孔子就更慘了,他的主張被多個國家的君王否定,所以他帶著弟子們猶如喪家之犬一般奔走于各國,在奔走的路上,留下了他和弟子們交談的記錄,這就是《論語》;漢代的司馬遷,僅僅因為在武帝面前不懷疑李陵“叛國”而獲罪,遭受了奇恥大辱的腐刑,之后他憤而作《史記》;晉代的陶淵明,是在不入官場之流、多次辭職,最后一次不為五斗米折腰徹底辭職后,回到家鄉(xiāng),才有了清麗的田園詩歌和令人向往的桃花源之夢;宋代的最后一個宰相文天祥,在自己被俘、家破人亡、并親眼看見大宋王朝的滅亡之后,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浩然正氣;明代的湯顯祖,也是在官場屢屢碰壁,最后一次在朝廷派人來查辦他之前,憤然掛印,不辭而別,回到家鄉(xiāng),才寫下了輝煌的《牡丹亭》……這一個個文化巨匠,一篇篇文學(xué)巨著,就在作者的痛苦思考中孕育產(chǎn)生;在這一個個亮點的背后,都能看到作者久經(jīng)磨難的痛苦背影。也許,正是在這種絲毫不帶個人私利的氛圍中思考,離國家、民族、人性的本體更為接近;把思考命題帶入一種更為宏闊的背景下,才能更清楚地看清世界、看清人的本性,更深刻地思考問題。這大概是個規(guī)律。只不過苦了這些被迫進入這個規(guī)律的文化巨匠們,他們經(jīng)過了煉獄般的脫胎換骨,才有這水晶般的結(jié)晶果實。這個代價太過沉重。五年后,蘇軾從謫貶的黃州被召回,前往金陵同王安石相會,他們相游于山水,詩酒唱和,無所不談,相處甚歡。經(jīng)過那場大變故,他們更加珍惜友情,更加向知己袒露胸懷。王安石說“細數(shù)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蘇軾說“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話里行間,躍出一片真誠。二人君子之交,惺惺相惜,其心可鑒,在文壇傳為典范。 《鵝湖絕響》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朱熹的學(xué)說為什么能作為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正統(tǒng)思想體系而延續(xù)下來,這其中有什么奧秘?歷代的封建統(tǒng)治者們在用武力奪得了江山后都會考慮一個問題:用殺伐征戰(zhàn)得來的江山,是不能靠武力來統(tǒng)治的,得用文化,用一種民眾能廣泛接受親近、自己又能駕馭的文化,來統(tǒng)一大家的思想。于是,他們用鷹隼般的目光,在中國海量的典籍中四下里尋找。找到能作為這種統(tǒng)治文化的,還真不容易。把目光放遠些,從中華文化哲學(xué)成型期的諸子百家開始吧?酌系乃枷胛幕绊懥κ蔷薮蠖钸h的?鬃映缟小叭蕫邸保v究的是建立一種等級森嚴的官場秩序,然后推及社會秩序、家庭秩序,形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政治格局。這種社會格局看上去是整齊規(guī)范的,對穩(wěn)定政權(quán)統(tǒng)治是有著積極的建設(shè)性幫助的。但建立這種秩序頗費時日,而且主要工作在于朝廷,民眾在心里未必愿意來幫你構(gòu)建一個這樣嚴密龐大的社會秩序,所以,孔子的思想體系不是上選。孟子講究“義”,對國家、朋友、家庭都講義氣,這似乎沒有壞處,但對統(tǒng)治者來說,光講義氣有些粗俗之氣,登不上文化層面,也不是上選。墨子鐘情于“兼愛”,主張人與人之間不分地位的高下,首先是平等的。只有實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才能在此基礎(chǔ)上建立一個公平的社會秩序。這個主張很容易獲得民眾的擁護,但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簡直就有些大逆不道了,皇帝和臣子、百姓、叫花子都平等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皇權(quán)擺放在哪里?君權(quán)如何體現(xiàn)?國成何體統(tǒng)、家成何體統(tǒng)、社會成何體統(tǒng)?這樣的學(xué)說簡直就是一派胡言!莊子呢?莊子的思想一直像在太空一樣縹緲不定,有些玄乎,要讓人懂很費勁;老子有些仙風道骨,對于統(tǒng)治思想無太大的文化支撐。都罷了吧。統(tǒng)治者們的目光繼續(xù)上下逡巡,反復(fù)在朱子的學(xué)說里掃描打量,突然,“存天理,滅人欲”這一行字跳了出來,掃描的目光頓時停下,統(tǒng)治者們的瞳仁里射出一束亮光,喉嚨里咕隆一聲:就是它了!你看,多么契合,存天理,天理是什么?天理就是天子之理;实劬褪翘熳,是代表上天君臨天下的,所以天子的號令就是天理。這個朱子說得太對了,太妙了,簡直就是說到了皇帝的心坎兒上。更妙的還有下一句,滅人欲,這才是關(guān)鍵所在。光有天理——天子之言在那里擱著還不夠,你還得聽話,是真聽話,不能有二心,有二心就會有麻煩,就會不聽話,就會起疑心,就會長反骨,就會給朝廷、給天子添麻煩,所以你不能有任何的私欲,有什么想法都得滅掉,生生地掐死。說得太好了,這個朱子真是大圣人,他創(chuàng)造了這么一個絕妙的學(xué)說存放在那兒,就等著我們?nèi)⒂媚亍_@么完美、天衣無縫的學(xué)說上哪兒去找?讓孔孟之道、諸子百家的學(xué)說在一邊歇著吧,我們就用朱子,大大的圣人啊。要用也要用得有技巧。一般的老百姓大字識不了幾個,更辨不清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墨子兼愛、莊子飄逸。這些人不足慮,先征服的是那些識文斷字的。不是想考取功名、出人頭地、耀祖光宗嗎?那好,考試科目就是朱子的學(xué)說,看誰領(lǐng)悟得深、領(lǐng)悟得透、領(lǐng)悟得能為我所用,那就取誰。朱子的學(xué)說,成了綿延中國七百多年來無數(shù)學(xué)子們唯一的科考復(fù)習(xí)資料,這不僅是中國文化的奇觀,也成為世界文化史的一朵奇葩。在一個數(shù)億人的大國里,人們的思想被鎖定在一個叫朱熹的故紙堆里了!敓o數(shù)學(xué)子考生埋頭這堆發(fā)黃脆薄的故紙堆里皓首窮經(jīng)時,高高在上的統(tǒng)治者們嘴角露出了暗暗的笑意。朱子生前并沒有受到朝廷的這般禮遇,甚至還受到過朝廷的懷疑、貶斥,以至于郁郁而死,他死了也讓朝廷擔心,怕他的學(xué)生借機聚眾鬧事危害朝廷。但很快,他的價值被朝廷發(fā)現(xiàn),予以高規(guī)格的禮遇,這讓朱子在天之靈很有些受寵若驚,繼而又目瞪口呆:我說的存天理滅人欲不是你們理解的這個意思,你們搞錯了!然而統(tǒng)治者不管他的呼號,照用七百年不誤。 《山巔上的自由魂靈》《柳如是別傳》書一出,引起了學(xué)術(shù)界的極大關(guān)注,一是因為這部陳寅恪在雙目失明后的巨著,是他靠助手念材料,然后構(gòu)思、口述,由助手記錄整理成書的,是他的封筆之作;二是因為這是繼劉半農(nóng)為妓女賽金花寫書后,又一位大師級的學(xué)者為一位妓女作傳。吳宓評論,從這本書可以看出當時的政治、道德氣節(jié)的真實情況,有著深刻的內(nèi)涵意義,絕不是一種消閑談趣的行動。但錢鍾書對此頗不認同,他認為陳寅恪沒有必要為柳寫那么大的書。對一位大師的著作見仁見智,學(xué)界有不同看法也是正常的。但我認為寫這樣一部書恰恰體現(xiàn)了陳寅恪性格中特立獨行的那一面。先對照一下柳如是和賽金花兩人的同異。兩人身份基本相同,才色、時代背景相仿,都處在改朝換代時期;所嫁丈夫身份相仿,都是朝廷高官;經(jīng)歷也是先甜后苦,結(jié)局凄涼、悲慘。不同點是兩人性格迥異:一個剛毅寧折不彎,可以為自己認定的文化去“殉國”;一個隨遇而安,為了茍活而“賣國”。所以我分析,陳寅恪之所以寫柳如是,最主要的動因就在于,一個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女子在政治環(huán)境發(fā)生大變化的情況下,居然會做出慷慨赴死的舉動,這一點是足以讓天下男子汗顏的,也讓人深思。這個動因可以在陳寅恪為王國維寫的挽詞中找到依據(jù):“同一種文化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xiàn)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标愐〔焕⑹谴髱,他發(fā)現(xiàn)人所未見,且一語中的,入骨三分。這句話是他寫給王國維的挽詞,因為他讀懂了王國維,理解了他選擇的從容平靜的自殺;我覺得也可作為柳如是的挽詞,因為他也讀懂了柳如是,理解了她憤怒的自殺;最后成了給他自己的挽詞,是人們讀懂了他,理解了他逝世前為中國文化的遭受毀壞感到的痛苦。上天的安排居然是那樣精巧,倒是令人難以理解。所以另一位大師傅斯年評價陳寅恪“近三百年一人而已”。是他在柳如是身上看到自己個性的影子,還是他把自己的個性在柳如是身上來了一個淋漓盡致的傾注?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我分析陳寅恪寫柳如是的另一個原因,是他的追求完美。陳是歷史學(xué)家,也是文學(xué)家,他深知史學(xué)和文學(xué)價值的真諦所在,歷史是赤裸裸的、甚至是丑陋的,但文學(xué)不是,文學(xué)追求美,最高境界是完美。在柳如是身上集合了歷史和文學(xué),由歷史的赤裸、丑陋,最后抵達文學(xué)的完美。你看,柳如是本來淪落為社會底層,但她偏偏有學(xué)識,不甘沉淪,好不容易以“從良”的方式將自己救贖,無非是想過上正常人的平穩(wěn)日子,而這時國又亡了,這件事與她有何關(guān)?一個弱女子又偏偏將自己的命運與國之命運連在一起,非要“與國之共存亡”,而夫君又怕死不肯;夫君死了,于她來說,又是一個和國之亡差不多的傷心事,偏偏夫君家人又來和她爭那些她視之為糞土的家產(chǎn),她真的絕望了。國亡、家破、親友為利反目,天地之大,竟無一寸安寧之地能容納下一個弱女子,她只能以一死而報之。柳如是以死展示一種凄美,凄美得走向壯烈,壯烈在她一生堅守的氣節(jié),讓男人、身份地位比她高的人為之汗顏的氣節(jié)。這氣節(jié)如彩霞在天久久不散,非得要一位國學(xué)大師在幾百年后,以一部八十萬字的巨著來為她祭奠。柳如是短暫的一生,展示了一種由美麗到幻滅的完整過程。追求完美,這是文學(xué)探尋的終極目的所在,陳寅恪集數(shù)十年學(xué)識功底于一書,傾注了他一生對生命、人生、社會的全方位思考。這也是陳寅恪為人、治學(xué)的一個鮮明性格。但這些已遠去,柳如是已隨大師的皇皇巨著進入了歷史,進入了文學(xué),讓人細細品味,這就夠了。 《永樂雪》解縉死得不明不白。我長時間在想,究竟是誰害死了他?不錯,是紀綱下的手。但如果把這個責任完全推給紀綱,那紀綱會覺得冤枉,因為如果皇上沒有殺解縉的意思,紀綱有十個膽也不敢下手。所以也不能完全怪紀綱。是皇帝朱棣嗎?他好像沒有下過殺解縉的命令,僅過問了一聲而已,而且,他以前還說過“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和他的父親朱元璋對解縉說的“恩猶父子”有異曲同工之意。兩代皇帝都看重解縉,史上少有。這樣看來,不完全怪紀綱,也不好怪皇帝,那只能怪解縉自己。但以解縉的聰明才智和為人,也絕沒有自己弄死自己的道理。所以,解縉死得冤!睹魇贰酚涊d:“正統(tǒng)元年(1436)八月,詔還所籍家產(chǎn)。成化元年(1465),復(fù)縉官,贈朝議大夫。”盡管后面的皇帝為解縉平了反,但人已經(jīng)死了幾十年化為塵土了。再往前想一想,解縉冤死,他冤在封建制度上。皇位是世襲,朝廷是家天下,容不得外人有丁點非分之想,哪怕是“莫須有”,所以,皇上金口吐出的“恩猶父子”也好,“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也好,不僅統(tǒng)統(tǒng)當不得真,反而潛藏著巨大危險。你看,江山社稷都是朱家的,你一個外姓臣子貼得那么近想干什么?真的想當兒子篡位嗎?這是決不能姑息容忍的。這就像一些家族企業(yè),要害部位都是家人掌控,一個外人充其量多給你一點錢讓你干活,是不會讓你進入核心圈的。所以,在皇帝身邊,越是位高權(quán)重,參與的機密事情越多,其危險性越大。尤其是關(guān)系皇位繼承這樣重要的事,在臣子們眼里,事關(guān)江山社稷國運興衰,幫助皇上選拔好接班人似乎責無旁貸,應(yīng)當踴躍參與,建言獻計,但在皇室眼里,這是家事,旁人攪和進來純屬多事,多說兩句還懷疑你居心叵測。當然,如果沒有爭議和矛盾,旁人說兩句好話也就罷了,說了和沒說沒什么兩樣。但如果有了分歧和爭議,你插進去,哪怕是正義在胸、道理在握,義正詞嚴也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也好,都會給自己留下后患。你想,能登上皇位的只有一個,而皇帝的兒子卻不止一個,你幫一個上了,其他沒上的心里是啥滋味,眼睜睜看著差一點到手的皇位落到他人手中,他能不恨嗎?這種恨能向誰撒?向父皇嗎?不能,至少不能公開。能向接班人兄弟撒嗎?雖然嫉恨是他占了你向往而且差一點就登上去了的寶座,但這口氣還不好就這么向他撒,因為有皇室傳統(tǒng)家法在,有父皇在,有滿朝文武大臣在,從法理上已無更改的可能。那么,這口氣就只能找你們這些出頭的臣子撒了,誰讓你多嘴多舌管咱家的事?這已經(jīng)不是哪一個皇帝的喜好問題了,是那種體制決定的。解縉不過是個文人,吟詩作文編書寫對子是他擅長的,但他偏偏卷入太多他不熟悉的政治漩渦和官場紛爭,而他的性格卻又和潮流往往相悖,這就使得他常常步履維艱、煩惱纏身,最終被人落井下石,遭皇上打入冷宮,死于非命?v觀解縉這一生,他以文化作為運載工具接通了官場,而官場卻給他提供了一個世界級別的文化大平臺,成就了他;官場最后毀滅了一個晶瑩如雪的文化奇才,扼殺了他。循著解縉其順與不順的軌跡,我們看到是這樣一個怪異的畫面。 《庭院深深》在研究了大量資料后我有一種強烈的沖動:要為中國的科考取士制度申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申請的理由是:它是世界上唯一一種跨越五個歷史朝代、連續(xù)在一個國家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行政官員選拔制度;它是存在于中國文化教育領(lǐng)域的長城,世界獨一無二。它和長城一樣是壯美的:由十萬進士、數(shù)以百萬計的舉人,加上數(shù)量更為龐大的秀才和沒能取得功名的學(xué)子,一同構(gòu)筑成這座文人們精神長城的厚實墻體。進士們則是這座長城險要處的一個個關(guān)口隘口;舉人、秀才、學(xué)子們是長城墻體上的那一塊塊磚石;而燒制這些磚石的窯場,就是遍布華夏如繁星般難以計數(shù)的學(xué)院;窯場里長須飄拂的“技師”,則是早已取得功名的學(xué)者或官員,他們從一個個關(guān)隘上移步書院,按照他們的理念,打造出一塊塊他們滿意的“文化長城”磚石。就這樣,歷經(jīng)一千多年的綿延累積,這座文化長城氣派地橫亙在中華大地,讓所有見到它的人都要投去敬畏的一瞥。長城是壯美的,它橫亙在大地,讓城內(nèi)的生民有一種安全感。它用雄奇蜿蜒的壯美贏得了世界幾大奇跡之一的榮耀。這種榮耀的光環(huán)太過宏大強烈,以至于我們以為在立足的地球上還不能看全,非得乘坐航天器來到太空,才能看個周全。文化長城也是壯美的,它橫亙在中華大地上學(xué)子們的精神世界里,讓里面的學(xué)子們始終保持著一種優(yōu)越感和追求欲。一代又一代的學(xué)子們,在這個長城圍起來的天地里,尋找著自己的夢想。它用深邃宏闊的壯美贏得了不同朝代的榮耀,這種榮耀的光環(huán)亦過于宏大強烈,以至于當時朝代的人們并未能看全,非得隔了千年,驀然回首,才得以發(fā)現(xi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