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蔣勛:信與美的講座


作者:蔣勛     整理日期:2014-10-27 01:28:29

  《孤獨六講》是臺灣廣播節(jié)目“文化廣場”的結集,安撫過監(jiān)獄中很多絕望而困頓的人。在臺灣,蔣勛的講座常常是一票難求;而文字的傳播無遠弗屆。在本書中,作者娓娓道來,在廣闊的生活中選取了十個側面:價值、官學、倫理、信仰、物化、創(chuàng)造力、文學力、愛與情、情與欲、新食代。借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反映文化的本質。
  在《生活十講》中,蔣勛用溫暖、悲憫、平和、智慧的方式講述臺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種種困境,對我們今日的生活,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和反思價值。《孤獨六講》掀起了蔣勛作品的閱讀浪潮,而《生活十講》延續(xù)這一脈絡,并將視角投入更為廣闊的文化之中,透過點滴生活,透視文化本質。
  在《品味四講》中,蔣勛從食、衣、住、行方面重新審視“美”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角色:在小吃里發(fā)現(xiàn)信仰;感受服裝的體溫;如何營造一個家;怎樣將急躁、焦慮和抑郁的心情轉化成緩慢的生活節(jié)奏;如何從生活細節(jié)中找到快樂,享受悠閑的文化……在此書中,蔣勛首次提出生活美學的概念,讓讀者在享受孤獨與體悟生活后,找到自己獨特的品味,從美中獲得情感與力量。
  作者簡介:
  蔣勛,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長樂人。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yè),后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臺。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現(xiàn)任《聯(lián)合文學》社長。著有藝術論述《美的沉思》《徐悲鴻》《齊白石》《破解米開朗基羅》《天地有大美》《美的覺醒》等,散文《島嶼獨白》《歡喜贊嘆》《大度·山》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贰堆矍凹词侨绠嫷慕健贰秮砣辗介L》等,小說《新傳說》《情不自禁》《寫給Ly’sM》《因為孤獨的緣故》《秘密假期》等!豆陋毩v》序言 我寫過一篇小說叫“因為孤獨的緣故”,后來成為一本小說集的書名。二○○二年臺灣聯(lián)合文學舉辦一個活動,以“孤獨”為主題,邀我作了六場演講,分別是:情欲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和倫理孤獨。我可以孤獨嗎?我常常靜下來問自己:我可以更孤獨一點嗎?我渴望孤獨;珍惜孤獨。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我擁抱著一個摯愛的身體時,我知道,自己是徹底的孤獨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無可奈何的占有。我試圖用各種語言與人溝通,但我也同時知道,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我試圖在家族與社會里扮演一個圓融和睦的角色,在倫理領域與每一個人和睦相處,但為什么,我仍然感覺到不可改變的孤獨?我看到暴力者試圖以槍聲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槍聲只是擊向巨大空洞的孤獨回聲。我聽到革命者的呼叫:掀翻社會秩序,顛覆階級結構! 《生活十講》第一講新價值 經(jīng)常在報紙上,看到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做出很傻的事情,或者因為在感情上找不到出口,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甚至是自己的親生父母。這些現(xiàn)象會使人懷疑,現(xiàn)代年輕人的價值觀是不是出現(xiàn)問題?我個人覺得,年輕人本身是無辜的。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過程,我們現(xiàn)在看到那些令人錯愕的行為,是一個“果”,而真正需要探究,則是形成這個“果”的“因”。在長期唯考試導向的教育體制中,我們是允許學生升學科目得滿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養(yǎng)的部分,根本可以是零分。因此產(chǎn)生這些現(xiàn)象,錯愕嗎?我一點也不覺得。這個問題不是現(xiàn)在才有,在我那一個年代就開始發(fā)生。我們很少思考為什么要孩子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譬如我從事藝術工作,關心的是創(chuàng)作力、關心人性的美,我在不同的學校教過,從聯(lián)考分數(shù)最低的學校到聯(lián)考分數(shù)最高的學校,我都教過。以我所教授的科系而言,我不覺得這些學校之間有太大的差別。 《品味四講》“生活美學的起點” 什么是美?美的定義是什么?美的范圍是什么?我們可以從哲學的角度去談論美的定義,也可以從藝術史切入來介紹古代埃及產(chǎn)生了哪些優(yōu)美的藝術品,或者古代印度、中國有多美好的雕像或書法作品。如果現(xiàn)在不是從哲學切入,也不從藝術史切入,我想可以從一個非常好的角度,就是從“生活”切入。我特別將“生活”兩個字放在“美學”前面,是希望美學不要太理論,不只是在大學里的一堂課,不只是一些學者、專家拿來做研究的題目,而希望美學,最后能真實體現(xiàn)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現(xiàn)在社會已經(jīng)相當富有了,各式各樣的藝術活動非常頻繁。1970年代以后可以在臺灣看到很多表演活動,甚至包括了國外最頂尖的團體。巴黎、紐約或東京可以看到一些最有名的音樂家如傅尼葉[PierreFounier]的大提琴演奏,而臺灣也辦過多次裝置展覽[Installation],所以在藝術上我們好像也不見得遜色;最好的舞蹈團體像德國的皮娜·鮑什[PinaBausch],或者美國重量級的康寧漢[MerceCunningham]都曾經(jīng)來過臺灣。可是我所懷疑的是,如果從生活美學的角度來談,我們會覺得臺灣現(xiàn)在有這么豐富的畫展、音樂會、表演等藝術活動,許多大學設有舞蹈系、音樂系、美術系、戲劇系,都是跟藝術相關的科系,但為什么常有朋友忽然就會提出一個疑問:“我們的生活品質為什么沒有相對地提高?”我想我們講這句話其實心里蠻沉重的,我們不希望它是一種批判,因為到世界各地旅行時,我只要離開臺灣大概兩三個禮拜,就會開始想念臺灣了。其實我們對這個地方有很深的情感,所以不至于會用比較惡意或不負責任的批判來看待這個地方,可是的確會很有感觸。這個感觸是說,一方面想念臺灣,一方面每次從國外一些重要的都市回到臺灣的時候,飛機低飛到一個程度,你看到了底下的街道,看到了底下的建筑,你會開始覺得:這就是我要回到的地方嗎? 







上一本:小桐陰館詩詞 下一本:英華沉浮錄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蔣勛:信與美的講座的作者是蔣勛,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