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魅力所在:中國當代文學片論


作者:張莉     整理日期:2014-08-16 02:07:14

《魅力所在》以文本細讀為主,引入文化研究及社會性別視野,對王安憶、鐵凝、余華、林白、畢飛宇等作家作品有別具路徑的解讀,對文本敘事與文化語境、女性寫作與性別視野、新的現(xiàn)實主義寫作實踐、新銳作家崛起等問題有深度解析。文學批評是“注視”、“發(fā)現(xiàn)”、“識別”的美學,是對優(yōu)秀文學文本的尋找,對文學精神的極致追求,對人類精神疑難的探險。作者希望通過具體而切實的工作,勾勒當代文學的豐富面影,與讀者共同分享當代作家的精神世界,辨認中國當代文學的困境及未來發(fā)展的可能。
  作者簡介:
  張莉,河北保定人。2000--2007年先后就讀于清華大學中文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獲文學碩士、文學博士學位;曾在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工作,F(xiàn)為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首批客座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及文化研究。博士論文曾獲中國婦女研究會第三屆婦女/性別研究優(yōu)秀博士論文二等獎。著有《浮出歷史地表之前:中國現(xiàn)代女性寫作的發(fā)生》(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
  目錄:
  叢書總序吳義勤
  文學敘事與文化語境
  兩個福貴的文學啟示--以趙樹理《福貴》和余華《活著》為視點
  三個文藝女性,一場時代愛情--重讀《愛,是不能忘記的》、《一個人的戰(zhàn)爭》、《我愛比爾》
  在逃脫處落網--關于七零后小說家的寫作
  一個作家的重生--蕭紅與中國當代文學
  傳媒意識形態(tài)與世界文學的想象--以顧彬現(xiàn)象為視點
  女性寫作與性別敘事
  一位現(xiàn)代女作家的誕生--以凌叔華的創(chuàng)作生涯為視點
  "優(yōu)美的女性靈魂"--論冰心文學形象的建構(1919-1949)
  政權意志、民間倫理與婦女翻身--以趙樹理《傳家寶》、《孟祥英翻身》為例
  仁義敘事的難度與難局--鐵凝論
  社會性別意識的凸顯--新世紀女性寫作十年論叢書總序吳義勤
  文學敘事與文化語境
  兩個福貴的文學啟示--以趙樹理《福貴》和余華《活著》為視點
  三個文藝女性,一場時代愛情--重讀《愛,是不能忘記的》、《一個人的戰(zhàn)爭》、《我愛比爾》
  在逃脫處落網--關于七零后小說家的寫作
  一個作家的重生--蕭紅與中國當代文學
  傳媒意識形態(tài)與世界文學的想象--以顧彬現(xiàn)象為視點
  女性寫作與性別敘事
  一位現(xiàn)代女作家的誕生--以凌叔華的創(chuàng)作生涯為視點
  "優(yōu)美的女性靈魂"--論冰心文學形象的建構(1919-1949)
  政權意志、民間倫理與婦女翻身--以趙樹理《傳家寶》、《孟祥英翻身》為例
  仁義敘事的難度與難局--鐵凝論
  社會性別意識的凸顯--新世紀女性寫作十年論
  一種新的現(xiàn)實主義寫作的實踐
  畢飛宇:作為記憶生產者的作家
  對全球化生活的凝視與反省--重讀《哺乳期的女人》
  日常的尊嚴--《推拿》的敘事倫理
  在大地上--畢飛宇論兼及一種新的現(xiàn)實主義寫作的實踐
  新作家崛起
  異鄉(xiāng)人--魏微論
  看吧,這非常態(tài)書寫--陳希我論
  持取景器者--魯敏論
  這一個青春黑暗又明亮--馮唐論
  附錄
  剎那即永遠--紀念蕭紅百年
  后記討論新世紀女性寫作的轉型,不能不談這十年來女性文化的變遷,它牽涉到整個中國十年來社會文化價值觀的遷移。對多元女性美的包容和接受似乎是這十年社會文化最大的顯在表征。李宇春現(xiàn)象是一個表征。2005年湖南衛(wèi)視“超級女生”節(jié)目將李宇春、周筆暢、黃雅麗等帶有中性氣質的女性形象推到公眾視野,而以女性觀眾為主的狂熱消費群體的集體投票以龐大而令人吃驚的數字方式顯示了女性審美觀再也今非昔比。但是,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另一方面,2008年以來網絡流傳的“信春哥,得永生”以及對李宇春形象的諸種調侃也預示著這種審美觀在現(xiàn)實接受領域所遭受到的巨大抵抗。
  另一個不能忽略的文化現(xiàn)象是張愛玲《小團圓》的出版及對《小團圓》全方位的瘋狂娛樂性消費,讀者對書中性描寫等同于張和胡蘭成本人的猜測都在以“天雷滾滾”的方式將文學作品演變?yōu)榘素孕,而這本在張本人生前并未準許出版的作品能順利出版并受到張迷熱捧——《小團圓》的文學價值早已被忘記到九霄云外,也不再是關注的核心:“張愛玲不僅變成消費對象,張愛玲式的文學選擇也被‘孤立化’/‘私人化’,她與五四以來文學思潮的挑戰(zhàn)/呼應的復雜張力完全被忽視了……張愛玲作為寫作者與其時代之間的復雜關系完全被其私人的情感經歷所遮蓋了!
  十年來女性文化的變遷史其實就是身體價值觀的變遷史。整個中國進入了過度消費女性身體和隱私的社會進程:在各大網站的娛樂版面上,女明星們的“暴乳”和“走光”以及“小腹凸起”的標題大肆流行也表明全社會都在毫不羞愧地假娛樂媒體之眼,假男性視角窺視女性的身體。更具象喻意味的小細節(jié)或許能戳穿某種多元文化的假象:1.75米的林志玲初出道時的“高大”令很多人不適,她當時并不具有娃娃音,所以,她并不為人熟悉和接受。但是,一旦林志玲使用“娃娃音”、“低姿態(tài)”、“軟身段”時,她便尋到了被社會接納的方式,尋到了使自己成為“可愛的”法寶,從而成為廣告商和電影商爭相邀約的紅人。
  李宇春和林志玲的存在和走紅,張愛玲的持續(xù)神話和正典化構成了這個社會女性文化的最有意思的癥候,它一方面表明這個社會的多元化特征,但另一方面又充分表明這是一個嚴密不透風的社會,它有著堅硬而強大的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價值觀。一方面,這是“新世紀十年的文化生活表面上看來極為‘多元化’,但骨子里卻極為單一,當人們不假思索地嘲諷春哥們的中性化之時,似乎胸中已經有了‘女性應當如何才算女性’的標準答案!
  以上都是可見的女性際遇和女性文化地形圖,但分明還有一種不可見的女性際遇和女性生存。那是在大眾傳媒的喧囂之下:在廣大的中國南方,是幾十萬上千萬的自動化流水線的女工,她們每天都有可能遇到的是被機器“斷指”的命運;而廣大的農村,是數以萬計的家庭兩地分居,空巢空村現(xiàn)象普遍;從南到北的一線二線大城市里,許多人近中年的企業(yè)女工面臨下崗、失業(yè)、失婚和老無所依的命運。
  可見的熱鬧與不可見的艱難深刻表明中國社會文化的價值取向發(fā)生了怎樣的轉變,電視節(jié)目“非誠勿擾”中“寧愿在寶馬車里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車后座上微笑”的宣言并非出于偶然,媒體對于富人生活的渲染和對窮困人的忽略早已表明了一個社會的民間選擇,它只不過是經由一個女性在婚姻選擇時不小心說了出來而已。大眾文學領域出現(xiàn)的兩個女性人物“杜拉拉”和“海藻”便是這種價值觀的必然產物。她們都是苦讀學習考上大學的畢業(yè)生,一個人的命運是靠職場規(guī)則努力打拼獲得提升,最終實現(xiàn)月薪4000變成年薪20萬的夢想;另一個則是依憑美貌半推半就成為二奶,進而擺脫貧窮命運。這是兩位女性作家李可和六六為當代中國社會提供的鏡像,這也是當代中國青年女性的典型命運,無論哪一條路,她們都無可逃離地陷入追求“金錢”的路途中,陷入了只有金錢才可以證明其生存價值和意義的強大邏輯里。
  這是并不樂觀的文化生存環(huán)境背景,只有在此背景下,中國當代女性寫作者的精神氣質才會獲得顯現(xiàn):從她們的作品里,我們看到了那些大眾傳媒文化中所沒有的女性形象,看到了討生活的勞動者們的疾苦,看到了樸素的人的尊嚴和價值——王安憶、鐵凝、遲子建、孫惠芬們書寫出了一批值得尊敬和銘記的作品,也使“不可見的女性和她們的生活”浮出現(xiàn)實地表。
  ——節(jié)選自《社會性別意識的彰顯》





上一本:萬熹筆談 下一本:風景的誘惑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魅力所在:中國當代文學片論的作者是張莉,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