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數(shù)字媒介與文學批評的轉型


作者:黎楊全     整理日期:2014-08-16 01:53:39

《數(shù)字媒介與文學批評的轉型》主要以傳統(tǒng)的“專家批評”與新生的“草根批評”這兩種批評類型作為研究對象,考察數(shù)字媒介提供的賽博空間給文學批評的場域、主體、方法與話語等方面帶來的轉型。
  目錄:
  緒論
  一、概念與對象
  二、文獻綜述
  三、研究思路
  四、方法論設定
  五、創(chuàng)新之處
  第一章數(shù)字媒介與批評場域的新變
  第一節(jié)批評場域的結構、資本與慣習
  一、位置、占位與關系
  二、“資本”的構成與轉換
  三、慣習的形塑、特征與危機
  第二節(jié)批評場域中的斗爭、共謀與炒作
  一、專家與草根對文學“合法性”的爭奪
  二、符號暴力、誤識與共謀
  三、媒體批評的介入與炒作緒論
  一、概念與對象
  二、文獻綜述
  三、研究思路
  四、方法論設定
  五、創(chuàng)新之處
  第一章數(shù)字媒介與批評場域的新變
  第一節(jié)批評場域的結構、資本與慣習
  一、位置、占位與關系
  二、“資本”的構成與轉換
  三、慣習的形塑、特征與危機
  第二節(jié)批評場域中的斗爭、共謀與炒作
  一、專家與草根對文學“合法性”的爭奪
  二、符號暴力、誤識與共謀
  三、媒體批評的介入與炒作
  第三節(jié)接納、歸附與試水:互動的嘗試與困境
  一、學院、專家的“接納”與寫手的“歸附”
  二、傳統(tǒng)作家的“試水”
  三、互動的困境
  第二章個體與人群:批評主體的精神分析
  第一節(jié)專業(yè)批評家的網(wǎng)絡生存:自我的幻象與調整
  一、“凝視”的轉換與權力的衰微
  二、前臺與后臺:自我的幻象
  三、從立法者到闡釋者
  第二節(jié)草根批評者的群體性存在:狂歡及其幻象
  一、“追文族”:讀寫互動與共同體意識
  二、“草根游民”:冒犯、躲避與身體政治學
  三、狂歡的困局與幻象
  第三章認知困境與批評方法、解讀策略的設定
  第一節(jié)賽博空間與“再現(xiàn)”危機
  一、文本海洋與“精神分裂”
  二、“規(guī)訓”空間與身心沉浸
  第二節(jié)寓言式批評與整體性研究
  一、“潛水采珠人”與寓言式批評
  二、“認知測繪”、“總體性”與整體研究
  第三節(jié)抵抗、盜獵與微觀政治學
  一、行走的修辭學:“使用”中的盜獵
  二、價值的辯證法:抵抗的悖論
  第四章批評話語的轉型與公共領域的建構
  第一節(jié)話語的轉型:從獨白到交互
  一、專家的“術語”與草根的“行話”
  二、“共同體”的內部循環(huán)與松散人群的“在場”交互
  三、批評功能的弱化與強化
  第二節(jié)文學公共領域的可能、困境與現(xiàn)實
  一、可能:身體的“隱匿”與精神的對話
  二、困境:語言暴力、群體壓力與符號權力
  三、現(xiàn)實的嘗試:“龍空論壇”與“小眾菜園”
  ……
  結論:文學批評的空間轉向與“業(yè)余性”的生成
  參考文獻
  后記三、慣習的形塑、特征與危機
  在場域中活動的是“行動者”,他們承載著不同的資本,并基于自身占有資本的性質、數(shù)量與在場域中的位置,積極采取行動,或者盡力維持資本的現(xiàn)有分配格局,或者企圖顛覆它②。有了“行動者”,才有了場域的歷史,也才讓場域的結構得以維持或發(fā)生轉換,但是,這些行動者之所以是行動著的,有效力的,并不是因為他們是通常理解的那種理性個體,而是因為他們的“慣習”,他們被賦予的“一整套性情傾向”。所謂慣習,就是“知覺、評價和行動的分類圖式構成的系統(tǒng)”,它具有穩(wěn)定性、持續(xù)性,但也會發(fā)生變遷,它來源于外在的社會制度,又寄寓在個體的身體之中。③布迪厄提出“慣習”理論是試圖擺脫解釋行動的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傾向?陀^主義傾向常常把行動解釋為毫無主體性的機械反應,主觀主義傾向則把行動理解為是個體任由良心、理性支配的自我謀劃的產物④。前者如列維一斯特勞斯、阿爾都塞傾向于廢除“行動者”的結構主義,后者則如薩特高揚主體,強調自由選擇的存在主義。為了避免這種非此即彼的選擇,布迪厄用“行動者”(agent)的概念取代了“主體”(actor)的概念,強調個體的認知結構與社會結構具有深層關聯(lián),并互相強化⑤。在布迪厄看來,“慣習”理論就是宣稱個人、主體與社會、集體的根本聯(lián)系:“習性是一種社會化了的主體性!雹儆纱嗽噲D超越個體與社會、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的機械對立。
  專業(yè)批評家與草根批評者從幾個方面呈現(xiàn)出不同的慣習,即閱讀品位上的純粹趣味(形式)與感官趣味(功能);批評距離上的“靜觀”與“沉浸”;批評姿態(tài)上強調嚴肅、注重等級化的“立法者”意識與強調“平等”、“戲謔”的草根意識。
  從閱讀品位來看,專業(yè)批評家凝結了較多的文化資本,獲得了較高的鑒賞能力,他們講究的是純粹趣味,是形式愉悅。他們對注重審美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文學感興趣,對其作了精深、細致的研究,而對形式粗糙、文化快餐式的網(wǎng)絡文學則普遍“失語”。草根群體主要由80后、90后的年輕人構成,他們有較多的機會接觸網(wǎng)絡,在網(wǎng)上玩游戲,看電影,購物與讀小說,成為他們熱衷的時尚生活方式。與專業(yè)批評家的純粹趣味相比,草根群體注重感官趣味,目的是消遣,是緩解生活與工作的壓力,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是為了“YY”(意淫)、做白日夢,他們把網(wǎng)絡小說稱為“YY小說”,最感興趣的是作品的內容,被其中的情節(jié)、人物所吸引,不會、也不屑于去注意作品的形式因素。不僅如此,如果一位網(wǎng)絡寫手在寫作中過于關注文學性,還會被草根群體罵為“文青”。所謂“文青”,對網(wǎng)文寫作來說,就是指裝腔作勢,明明是“陜餐文學”,卻故作清高,附庸風雅。不少書友都對“文青”寫法表示厭煩,在書友中廣泛流傳的著名網(wǎng)絡寫手“夢入神機”②的名言——“文青是種病,得治”——就證明了這一點。有人給網(wǎng)絡文學的成功要素進行了排名,按其重要性分別是:市場、人脈、構思、速度、文筆。文筆只能排在最末一位③。專業(yè)批評家與草根群體的這種閱讀差異,也就是形式與功能的差異,這正如就餐時精英階層關注的是餐飲行為的形式因素,如環(huán)境、方式、排場、菜肴的外觀,而普通百姓則關注的是菜肴的具體內容;前者考慮的是“怎么吃”,后者關注的是“吃什么”。
  ……
  





上一本:中國現(xiàn)代小說語言史 下一本:父兄師友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數(shù)字媒介與文學批評的轉型的作者是黎楊全,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