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有趣的、可輕松閱讀的“散文史論”。 作者劉緒源潛心十年,對中國白話散文自五四至今的發(fā)展作了一次梳理,以“閑話”筆調娓娓道來!吧暇帯睆摹罢勗掞L“入手,圍繞胡適、魯迅、周作人三大重鎮(zhèn)的不同特色,邏輯清晰地闡明了白話散文綿延有序的思潮源流;“下編”涉足“消費性”一面,細致剖析與林語堂有關的三種半月刊《論語》、《人間世》、《宇宙風》,一探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散文衍變,并結合編《文匯報》散文副刊經(jīng)歷,論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生活散文、情感散文、小女人散文、文化大散文等的“中興與沒落”。 本書引文經(jīng)典、例證鮮活,讓讀者在品味之余,形象地感受白話散文的淵源與流變;視角獨特、創(chuàng)見頗豐,對白話散文的走向提出了較有價值的設想與展望。 作者簡介: 劉緒源,作家,批評家。1951年生,現(xiàn)居上海。曾任《文匯月刊》編輯,《文匯讀書周報》副主編,現(xiàn)為《文匯報》副刊“筆會”主編。主要學術興趣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兒童文學理論及中國思想史。著有中長篇小說《“阿憨”出!贰稛o標題音樂》;現(xiàn)代文學專著《解讀周作人》,兒童文學理論專著《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與《文心雕虎》,并有論文集《文學中的愛情問題》(與宋永毅合著)及《當代散文選析?等;著有長篇隨筆《逃出“怪圈”》《人生的滋味》《體面的人生》《你和你的青蘋果》《苦茶與紅燭》;近年致力于書評書話的寫作,已出版書話集《隱秘的快樂》《冬夜小札——劉緒源書話》《橋畔雜記》《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翻書偶記》。目錄: 序鯤西 上編 一“談話風”的誕生 二文人傳統(tǒng)與創(chuàng)作生命 三一清如水 四嘗鼎一臠 五在人世的大沙漠上 六“苦雨齋”的文脈 七給他們的好世界留點缺陷 八“魯迅風”妙處再探 下編 九林語堂與“禮拜六” 十文學市場與幽默實驗 十一從《人間世》到《宇宙風》 十二京派散文:“即興”與“賦得”序 鯤西 上編 一 “談話風”的誕生 二 文人傳統(tǒng)與創(chuàng)作生命 三 一清如水 四 嘗鼎一臠 五 在人世的大沙漠上 六 “苦雨齋”的文脈 七 給他們的好世界留點缺陷 八 “魯迅風”妙處再探 下編 九 林語堂與“禮拜六” 十 文學市場與幽默實驗 十一 從《人間世》到《宇宙風》 十二 京派散文:“即興”與“賦得” 十三 女性散文,及散文之大?專雜 十四 新散文的危機與回歸 十五 誰是五四新文學的對立面 十六 臆想明天的散文及研究 跋 【附】作家、作品、報刊名索引 一 “談話風”的誕生 一九二一年六月八日,在中國文壇上,發(fā)生了一件看起來小得不能再小的事。 就在那天的《晨報》第七版,登出了一篇僅五百多字的短文,署各子嚴。當時《晨報》還沒有副刊,這第七版不久就將改成“晨報副鐫”——這是中國現(xiàn)代報紙副?的“起首老店”,不過那還得再過些時日。 子嚴,是北大教授周作人的化名。這篇文章,就是后來被收入《談虎集》,又被作者全文引入《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一集·導言》中的《美文》。文章的立意是經(jīng)過長期醞釀的,是作者一直在思考的,但文章寫得有點匆促,這從文詞上不難看出來。 《美文》一開頭就說: 外國文學里有一種所謂論文,其中大約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批評的,是學術性的。二是記述的,是藝術性的,又稱作美文,這里邊又可分出敘事與抒情,但也很多兩者夾雜的。這種美文似乎在英語國家里最為發(fā)達,如中國所知的愛迭生,蘭姆,歐文,霍桑諸人都做有很好的美文,近時的高爾斯威西,吉欣,契斯透頓也是美文的好手。讀好的論文,如讀散文詩,因為他實在是詩與散文中間的橋。中國咕文里的序,記與說等,也可以說是美文的一類。但在現(xiàn)代的國語文學里,還不曾見有這類文章,治新文學的人為什么不去試試呢? 周作人先把外國文學中的這一品種統(tǒng)稱為“論文”,再從中分了批評的(學術性的)與敘事、抒情的(藝術性的)兩大類,他把后者稱為美文。但對稱為美文的那一部分,依然視其為“論文”。這是否有點奇怪呢?我想,這與他從“英語世界”里取來此一品種,是大有關系的。英語里,論說文和散文隨筆都稱為“essay”;但科學性的論文稱“paper”,學位論文、畢業(yè)論文等正式的“論文”也稱“thesis”。周作人所指的顯然是前者,也就是“論說性質”的文章,即使是敘事、抒情的美文,也還是帶有議論性的。他在后文中也談到了抒情,談到了詩,但他強調:“他的條件,同一切文學作品一樣,只是真實簡明便好!彼批評了當時《晨報》上的幾篇文章是“落了窠臼,用上多少自然現(xiàn)象的字面,衰弱的感傷的口氣,不大-有生命了”?梢姡词故鞘闱,他也以英美散文中的“essay”為指歸,要合于廣義的“論說”,而不是一味地文人氣地“濫情”。 再看看他在其他地方的論述,我們就可理解得更確切些。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一集》的“導言”中,他之所以全文引入這篇《美文》,目的正是要借此批評當時的一些散文只能夠“說得理圓”,卻“沒有什么余情”。從這里不難看出,他所強調的“論文”的“詩化的性質”,最根本的,還是在“論文”之中,要能容納這種真實的“余情”。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也就是要寫得從容、隨意、豐饒,有余味,耐咀嚼。具備了這些特點的,像錢錘書的《舊文四篇》,雖然是說理的,是批評性、學術的,也還是美文;像楊絳的《干校六記》,是記事的,但“真實簡明”,沒有太多的“自然現(xiàn)象的字面”和“衰弱的感傷的口氣”,無疑更是美文。 那時候的作家其實很有意思,周作人是他們中比較突出的一位,他有了一個想法,就很隨意地說出來,每次的說法不盡相同,但想法則是一貫的,這就需要你去揣摩和領會,需要一種感悟,卻不能通過他們前面用過的概念作簡單的推導。這正是讀他們文章的趣味所在。周作人在后來的《近代散文抄》的序言中,對于上述的“論文”和“美文”又有了一種說法:“小品文則又在個人的文學之尖端,是言志的散文,他集合敘事說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適宜的手法調理起來,所以是近代文學的一個潮頭……”在這里,他用了“個人的文學”、“言志的散文”等,而最令人注目的,還是把“敘事說理抒情”全都包含在這“小品文”里,當然須得“浸在自己的性情里”,這是一種很巧妙的提法。此前不久,在為俞平伯的散文集《雜拌兒》寫的跋中,周作人干脆說,自己所謂的“論文”,“或者不如說小品文”。然而,也就在他應鄭振鐸的介紹選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一集》時,卻又說:“對于小說戲劇詩等等我不能懂,文章好壞還似乎知道一點,不妨試一下子。選擇的標準是文章好意思好,或是.(我以為_)能代表作者的作風的,不論長短都要。我不一定喜歡所謂小品文,小品文這名字我也很不贊成,我覺得文就是文,沒有大品小品之分。”(《(散文一集)選編感想》,載一九三五年一月《新小說》。現(xiàn)已收入《周作人文類編·本色》)這又是為什么呢?這又該怎么理解?我想,他依然是忠于自己的想法而又表達得率性隨意的,而他的想法在這十多年中也是有所發(fā)展的,可是歸根結底,他真正想要提倡?,并不只限于一種體裁,而是一種文風。他在這里列為選擇標準的,是“意思好文章好”,“能代表作者的作風”,且“不論長短”。這樣說好像有點空泛,好在我們在下面還要說及。 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