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漢魏、兩晉時期的文學,是中國文學逐漸成熟的階段,是一幅幅陶冶性靈、崇尚自然,充滿激情的生活畫卷,它們的美滿溢著情竇初開、浪漫憂思、風骨錚錚,為后世的文學樹立了不同的典范。 蔣勛先生從美學角度系統(tǒng)解析從先秦到“五四”近三千年的中國文學之美!妒Y勛說文學》分上、下兩冊,上冊講述從《詩經(jīng)》到陶淵明時期的代表性作品,下冊從唐宋散文講到五四新文學。 《詩經(jīng)》開啟了中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傳統(tǒng),自身帶有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的樸實與天真,自由抒發(fā)所思所想。這種樸素的審美在其后數(shù)千年的中國文學中一直存在。 《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最早的代表,熔生命激情與絢爛想象為一爐,提供了與《詩經(jīng)》完全不同的、鋪張華麗的審美范本。 漢樂府是來自田陌市井的歌聲,既有《詩經(jīng)》的質(zhì)樸,又有《楚辭》的不羈,蒸騰著盛世的蓬勃生命力。 《古詩十九首》誕生于文人階層興起的年代,上承《詩經(jīng)》,下啟魏晉,以文人憂思觀照民間,促使文人詩成為后世傳世詩歌中的主要部分,建立起了格律美的規(guī)范。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紛繁的時代,不僅有多種多樣的人,而且每個人身上都展現(xiàn)出多面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魏晉和我們現(xiàn)在的時代很像,有很多可能性,有很多凸顯自己的機會,或許由于最終的歸宿無法改變,所以人們最重視的是當下的狀態(tài)。 陶淵明的詩文中有一種“出走”的氣質(zhì),但最后總會回到真實的生活當中,從現(xiàn)實的山水回到內(nèi)心的田園,實現(xiàn)內(nèi)化的自我完成。 “詩比歷史更真實!彼N藏了生活的本質(zhì),連綴起古今一貫的情感。文學中流傳千年的美、詩意與哲思,在紛繁復雜的人世間,悲憫著傷痛,撫慰著渴望,釋放著天性,開解著生命的困惑,聽蔣勛講述千年的文學之美。 作者簡介: 蔣勛 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長樂人。臺灣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yè),后負笈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回臺灣。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F(xiàn)任《聯(lián)合文學》社長。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著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shù)十種,并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事兩岸美學教育推廣工作,“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蔣勛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jiangxun2011 蔣勛微博地址:http://weibo.com/jiangxun2011 目錄: 第一講《詩經(jīng)》:初民的情懷 從“詩”到《詩經(jīng)》 詩無達詁 《氓》:最初的歡愉,最后的哀怨 風、雅、頌與賦、比、興 農(nóng)業(yè)時代的靜美與鄉(xiāng)愁 耽溺與流逝中的愛及青春 《黍離》:詩比歷史更真實 《蒹葭》:如水素淡,不棄不怨 《綿》:周人的建國史詩 《女曰雞鳴》:與子偕老,莫不靜好 第二講《楚辭》:南方的激情 《楚辭》中的宇宙 激越華美的生命力量 第三講漢樂府:田陌市井的歌聲第一講《詩經(jīng)》:初民的情懷 從“詩”到《詩經(jīng)》 詩無達詁 《氓》:最初的歡愉,最后的哀怨 風、雅、頌與賦、比、興 農(nóng)業(yè)時代的靜美與鄉(xiāng)愁 耽溺與流逝中的愛及青春 《黍離》:詩比歷史更真實 《蒹葭》:如水素淡,不棄不怨 《綿》:周人的建國史詩 《女曰雞鳴》:與子偕老,莫不靜好 第二講《楚辭》:南方的激情 《楚辭》中的宇宙 激越華美的生命力量 第三講漢樂府:田陌市井的歌聲 野性與浪漫 《上邪》:剛烈的誓言 來自民間的詩與情 《公無渡河》:質(zhì)樸的情感吶喊 《江南》:勞動的詩意 文學即是生態(tài) 《陌上桑》:尊嚴與世俗 《飲馬長城窟行》: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第四講《古詩十九首》:文人的憂思 重新回到民間 文學是照進現(xiàn)實的一道光 文人階層與文人詩 《行行重行行》:思念與離別 《西北有高樓》:看不見的佳人 《涉江采芙蓉》: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庭中有奇樹》:含蓄的情意 《迢迢牽牛星》:一水間的哀傷 《驅(qū)車上東門》: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第五講魏晉文學:多元時代的歸宿 《短歌行》:孤獨的詩人,孤獨的霸主 不同生命經(jīng)驗的對話 篡位者的心靈故鄉(xiāng) 《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名都篇》:青春像花開一樣 《洛神賦》:作為獨立個體的女性之美 竹林七賢與文人的自我完成 書畫中的魏晉風度 第六講陶淵明:生命的出走 《飲酒》:鬧市中的田園夢 《形影神贈答詩》: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雜詩》: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桃花源記》:坦蕩得一如清水時,就會看到最美的東西 《歸去來兮辭》:追尋生命最自然的快樂 《桃花源記》:坦蕩得一如清水時,就會看到最美的東西 《桃花源》是一首詩,《桃花源記》是這首詩前面的序,可是這個序比詩還長,而且比詩更有名。很多人大概都沒有看過那首詩,但大多數(shù)人看過序,我們以前的教科書也只選了序,為什么?因為序沒有教條,一直到今天讀起來都覺得是散文中的極品。 陶淵明幻想出那樣一個桃花源,用了最簡單、最淺顯、最自在的語言和形式,不押韻,也沒有格律,帶我們進入一個思想領域,而且不露痕跡,完全是講了一個故事。 我覺得這也是我們最早、最好的短篇小說。時間是“晉太元中”,地點是武陵,人物是武陵人,職業(yè)是捕魚。一個好的散文作者、思想家要轉(zhuǎn)成好的小說家,不能一開始就是講道理,那樣別人會排斥,所以我稱這篇序是紀錄片的寫法。最前面交代的是時間、地點、人物,完全沒有作家的主觀意見,全是客觀的東西?墒鞘聦嵣线@整個故事都是虛構的,并沒有這個人,也沒有發(fā)生過這樣的事。 這個武陵的捕魚人“緣溪行”,因為以打魚為生,所以就順著溪水走,哪里有魚就去哪里!巴分h近”,注意“忘”字出來了,我們?nèi)ヅ郎揭埠茫眯幸埠茫茈y忘路之遠近,常常會問:“我們下面去哪里?多久可以到?”可是如果你真正陶醉在風景中,就會“忘路之遠近”。正因為這個人迷路了,才有下面的發(fā)現(xiàn)。 這有點像“精移神駭,忽焉思散”。理性世界消失了,“忘路之遠近”以后,“忽逢桃花林”,所以說生命里最美好的事物常常出現(xiàn)在你茫然不覺的時刻,你忘掉目的性之后,才會碰到美景。這是進入山水的過程,你的感官已經(jīng)被它包圍,被它迷住,反而有一種新發(fā)現(xiàn)。 生命里最美好的時刻,常常是你把現(xiàn)實的東西暫時忘掉的時刻。我們平常總是要記住很多事情,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各種密碼,那些東西慢慢構成一個假設出來的“我”,生命就被那些東西牽絆住?墒沁@一天,漁人“忘路之遠近”,把打魚這個現(xiàn)實里的職業(yè)暫時忘掉,流連在一片桃花林,這個時候才進入自己的生命世界、心靈世界。 “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河的兩岸全部是盛開的桃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草地這么漂亮,滿地都是落花,這是一個沒有人來過的世界!皾O人甚異之”,怎么過去從沒有看過這么美的景色?生命有時候是要有好奇的,不然就變成單調(diào)的重復,會有職業(yè)的疲倦感!皬颓靶,欲窮其林!毕胪白咦呖矗纯催@片樹林的盡頭是什么樣子。 這一大段完全沒有作者的主觀意見,全部是紀錄片式的描述。這是高手。你看他寫詩的時候,忽然講很多道理,寫序的時候只是要引導人家去讀他的詩,完全輕松、自在,沒有刻意,這是散文和小說的最好寫法。我看學生的作品時,會建議他們把個人意見刪掉,因為他沒有觀察,沒有描述,上來就是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而在這篇序里,全部是客觀世界的景象,所以我們被吸引了。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樹林的盡頭就是水的源頭,水是從山里面出來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這其實是一個生命對一個未知世界進行的窺探。陶淵明的寫法非常奇特,透過這一個小口,想去感知一個平常沒有接觸過的世界,那里面有幽微的光,吸引你進去。 《桃花源記》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世界文學名篇,為什么?因為它沒有任何道理,只是一個故事,但這個故事把很多世界都打開了。它很有象征性。桃花林的水源也是我們生命活水的來源,那個小口正是我們生命中要打開的洞口。只是平時我們把這個洞堵塞住了,根本不看它。 “便舍船,從口入。”這六個字非常重要。你不舍棄你的東西,就不會得到下一個東西,舍是入的開始,因為你背負的東西會限制你。陶淵明是一個非常有哲學家氣質(zhì)的詩人,這時候他忽然把自己的哲學轉(zhuǎn)成了一個畫面。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有時候我和學生講創(chuàng)作,也是用這一段在講。創(chuàng)作剛開始的時候,有一個非常狹窄的部分,你就是覺得通不過,甚至會回頭,不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不會看到豁然開朗的部分。我想任何專業(yè)都一樣,剛開始在外面的時候都很興奮,可進去以后,有一段時間會產(chǎn)生難度,堅持度過以后,又豁然開朗了。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一個民間的生活景象出來了,有農(nóng)民耕作的田地,還有桑樹和竹林!摆淠敖煌,雞犬相聞!碧锏刂械男÷繁舜藴贤ㄖ,人們往來耕種,雞在叫,狗在叫!澳信轮,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狈浅:唵蔚陌酌,可是很活潑地把民間的生活狀態(tài)和樸素情感直接傳達了出來。如果我們今天到鄉(xiāng)下去,那個場景還和這里描述的一樣,是非常單純、非常平凡的生命狀態(tài)。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漁人講明自己的來歷以后,人們就把他邀請回家,好好款待他,有沒有覺得很像我們現(xiàn)在的民間?我小時候走到哪里,人家就“設酒殺雞作食”;現(xiàn)在每逢原住民的豐年祭,也是“設酒殺雞作食”!按逯新動写巳,咸來問訊!蔽覀冃r候也常常有這種情況,家里來個客人,一個村子的人都跑過來了,也會打聽很多事情。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他們告訴這個打魚的人說,他們好幾代以前的祖先,因為秦朝的時候天下大亂,就到這個地方來避難。所謂“絕境”,是外面人不太容易到的地方!安粡统鲅,遂與外人間隔!边@些人再也沒有出去,他們所處的是一個農(nóng)業(yè)社會,所以才能自給自足。我們今天好像沒有辦法這樣過日子,因為我們需要好多東西,可是在桃花源里,人們自己種桑、養(yǎng)蠶、織布、種米,自給自足,不需要外面的東西。這是早期人類的一種單純生活,人還可以回到很簡樸的生活形式。 我有一個朋友對我說,他一定要住在便利店樓上,因為便利店里什么都有,不然就沒有安全感。人和物質(zhì)的關系也很有趣,人有依賴性和依靠性,覺得沒有某個東西就不行。大地震來的時候,人們發(fā)現(xiàn)原來還是可以過很簡單的生活的。有時候災難是一種提醒,發(fā)現(xiàn)很多東西都不是必需的。就像伊朗導演阿巴斯的電影《生生長流》,伊朗大地震以后,人可以那么樸素、簡單地活著,而且是有信仰地活著。這些例子會警醒我們:你對物質(zhì)的依賴到了什么程度? “問今是何世”,這句很有趣,住在桃花源里面的人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所知道的最后的朝代叫秦,后面就不知道了。真好,我最近都不開電視,就是不想知道這些東西。“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彼麄兊臅r間停在了秦朝。這里好像是一個諷刺,政權所建立的朝代,也許正是老百姓要遺忘的東西。這些人不愿意再有朝代,朝代更替帶來的只是戰(zhàn)爭、痛苦跟災難。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人告訴桃花源中人現(xiàn)在外面的情形!敖試@惋”,里面的人都搖頭嘆息,覺得不可思議。這是一個有趣的對話,是一群停止在自然歲月里的人與一個生活在世俗政治中的人的對話。沒有陶淵明行與影分離的觀念,或許就不會有這篇文章。他假設兩個不同的世界之間形成一種多元的對話。這個對話其實也有可能發(fā)生在我們自身入世的部分與出世的部分在之間。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逼渌硕佳垵O人去家里坐坐,農(nóng)業(yè)社會都是這樣,大家很容易就變成朋友!巴(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蔽矣X得這里非常微妙。“不足為外人道也”,你可以解釋為不能提,或者是不要告訴別人,可能是害怕被打擾,也可能是說我們這么微不足道,不要讓外面知道?墒亲髡哂昧税酌璧墓P法,不加任何解釋,反而顯得意味深長。中國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找一個桃花源躲起來,不要有任何政治的干擾。 “既出,得其船!睗O人出來了,剛才是舍船,現(xiàn)在又得船,恢復了本來的職業(yè),也恢復了他入世的角色。出來以后,“便扶向路,處處志之”。他剛剛才答應不告訴別人,這個時候就一路做記號,全部是心機對不對?他很明顯是想要再回去。這個漁人的角色一直在轉(zhuǎn)換,舍船的時候是一個個角色,得船的時候又是另一個角色?墒钱斔恢痹谧鲇浱柕臅r候,表示精神性的東西已經(jīng)消失了,怎么做記號都沒有用,當你那么想得到的時候,它其實早就不見了。 更糟糕的是,“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這文字真是簡潔得不得了。漁人見了太守,就告訴他有桃花源這樣一個地方這里已經(jīng)完全變得政治化?吹竭@段的時候,有點兒緊張,真害怕桃花源從此就完蛋了。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今天如果說臺灣發(fā)現(xiàn)了一個地方是沒有報戶口的,那真是不得了!皩は蛩尽,跟著他所做的記號去找,可是“遂迷,不復得路”我最喜歡后面這一句。他做了這么多記號,怎么還會“遂迷,不復得路”?這是因為在沒有心機、“忘路之遠近”的時候,天機就會出來,可是一有心機,天機就不見了。 這篇文章真是有趣,層次非常豐富。我覺得它是在講人性,人性坦蕩得一清如水時,就會看到最美的東西,而當一個人有了心機,所有東西就都不見了。這個“迷”其實是迷失了。有時候回想自己的一生,會覺得所謂的迷失是因為執(zhí)著,你一旦刻意要某個東西,肯定就找不回來了。 我脊椎不好,就學打坐。進行到第十天,我發(fā)覺有一種奇怪的氣在體內(nèi)流通,興奮得不得了。次日趕快繼續(xù),有點等的意思,等那種感覺再來,可是再也沒有來過,我?guī)煾稻土R我貪。我在創(chuàng)作時也知道,寫詩和畫畫時最好的筆墨,常常來自生命完全放松的時候。 我覺得到這里結(jié)束就很好,但陶淵明又加了一個結(jié)尾,這個結(jié)尾也真是好。桃花源明明是虛構的,他要讓它顯得真實,就加了一個南陽劉子驥。此人是一個高士,如果太守找不到,高士可以去找吧?但是,“未果,尋病終”。高士也沒有找到,最后病死了!昂笏鞜o問津者”,從此以后再也沒有人去找,“津”是渡口的意思。每次讀到最后一段,我都有一種很大的悲哀。沒有人再找,是沒有人再相信桃花源的存在了。這個漁人最后大概會被大家當成瘋子。不相信是更大的悲哀,因為你心里面連桃花源都沒有了,桃花源不見得是事實的存在,可是應該是心中的烏托邦。但劉子驥之后竟沒有人再相信,也沒有人再去找,失去了向往,我們今天的狀態(tài)就是這樣。陶淵明在那樣一個戰(zhàn)爭紛起的亂世,去王羲之寫《喪亂帖》不遠的時代,寫出這樣一篇文章,其實是在表達內(nèi)心對桃花源的渴望。 臺灣小說家黃春明從《桃花源記》衍生出了兒童劇劇本《小李子不是大騙子》。里面說這個漁人回來沒有請?zhí)厝フ姨一ㄔ矗菍Щ貋淼奶一ㄖU插在自己家里。過了一陣子,春雨下過,桃枝就發(fā)芽了,他在家里培育出一片桃花林。黃春明的意思很清楚:桃花源是要培育的,你與其去找桃花源,不如就在你的身邊、你的腳下培育桃花源。文化的傳承是非常有趣的,陶淵明絕對沒有想到,一千五百年后會有個叫黃春明的作家去繼續(xù)發(fā)展他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