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是時間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們是人性的畫像,是人性的注解。經典的意義在于常讀常新,無論時光如何流轉,它們依然是讀書人書架上不變的風景。 在轉瞬即變的時空里,在人生無以反復的過程中,經典是打敗了時間的文字、聲音和表情。 那些坦誠的語句,那些無畏的吶喊,那些人類精神的思考,喚醒了我們曾經的期望,鼓起現在的勇氣,不再虛空浮華、懷疑未來。 這些智者的身影和流傳以久的詞句,凈化了我們的心靈,震撼了我們的靈魂,使我們懂得了什么是可以錯過但不會被磨滅的,什么是瞬間即逝卻又是zui寶貴的。 誠然,每一個時代該有它自己的文學。但經典的文學不僅僅屬于它那個時代,它同時屬于后來一代又一代能夠感悟經典并能與其享受藝術共感的讀者。 梁遇春的散文深得英國小品文的精髓,技巧感情神似18世紀英國散文大家查爾斯·蘭姆,承襲一種悲劇式的幽默,又因扎根于中國古典文學的土壤,從中汲取養(yǎng)分,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關于他的散文多數都深深的暗示著作者“少年裝老”的意思。 《毋忘草》中diyi段結束處說:“這些都是壯年時候的心境”,作者本年不過二十四歲,卻在讀者面前“裝老”無非是想多懂些事情的各方面。作者年壽短促,他藉以代入虛構身份的,恐怕并非個人的生活經歷,而是書上讀來的人生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