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散、漫之筆,由建筑的視角,從鄉(xiāng)土初入,競引申出了社會歷史、法律文化、中西對比、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話題…… 10多年前,因清明時經(jīng);剞r村的老家上墳,繼而留意上了農村仍還保存的各種習俗;回老家的次數(shù)多了,竟滋生出在老宅基地上翻蓋新房的想法,由此又沉迷于中式建筑的營造,而從中屢屢地觸摸到傳統(tǒng)文化的氣息;由土木建筑出發(fā)又類比、聯(lián)想出各種社會、文化的差異;此時,忽然打量自己,再回到當今,看看已有的各種價值追求……我迷亂了。 在文化心理上,我們是否很彷徨?這大概有100多年了。 此書是一本個人體驗的書,或僅僅是發(fā)出一種情緒,它不能找出所有問題,更不能解答問題。能解答問題的策論已有很多,洋式的嗎?中式的嗎?是不是還有二者結合的第三種?但我認為如能依社會接受、喜用、沿用已久的習慣去塑造、倡導一種方式,那無疑應是zui經(jīng)濟可行的方法了。因為它無需試驗的成本,也不用民調普查,更不用動員,何況,它本身就已是民意的反映了。依此而論,不論是民俗問題,還是文化的、經(jīng)濟的、法律的、社會的,應都適用。 這不是一本能在廁所里讀的書,因為它不太順暢;它恐怕連墊枕頭都不配,因為它不夠厚重。墊頭不行,咱墊腳!墊腳?如能讓血從腳下往上倒流,以致引起了您雙腳的輕松,乃或換向思慮……我則大喜過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