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趕考錄》的作者1990年代曾被發(fā)行量過百萬的《女友》雜志讀者票選為“十大青春美文作家”其清新別致的作品,獲得年輕讀者喜愛。其“浮生舊夢說連環(huán)”系列散文獲《人民文學》《天涯》《美文》等重要刊物青睞,為其開辟專欄。《探花趕考錄》為蔡小容近年作品結(jié)集,以書話散文為主,視域開闊,古今中外均有涉及,角度獨特,開拓深刻。*有代表性的"讀嚴三篇"是對嚴歌苓的深度解讀,其筆法之了得、之老辣,被嚴歌苓本人贊譽是寫她寫得*棒的評論,此文在《讀庫》連載三期,反響甚佳。"法語課"是一個語言感覺極其細微精妙者從對法語的旁觀而生發(fā)的感想與議論,是一組極有特點的美文。 作者簡介: 蔡小容,1972年生,英美文學碩士,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博士,武漢大學外語學院教授。2015—2016年美國杜克大學訪問學者。 1993年開始寫作,早期作品有散文集《愛與咳嗽不能忍耐》、長篇小說《日居月諸》等。2007—2009年間在《人民文學》《天涯》《文學自由談》《讀庫》《美文》等刊物連續(xù)發(fā)表以“浮生舊夢說連環(huán)”為題的系列散文,并結(jié)集成《小麥的小人書》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另有《小麥的穗》《她從聊齋來》等作品面世。 目錄: 輯一自敘體 探花趕考錄 學大漢,武立國 潛伏 陪我跑馬拉松的人 射日 年 輯二書話志 那些落盡繁華的名字 瞬間的慈悲 水邊 他在那里 目錄: 輯一自敘體 探花趕考錄 學大漢,武立國 潛伏 陪我跑馬拉松的人 射日 年 輯二書話志 那些落盡繁華的名字 瞬間的慈悲 水邊 他在那里 一星如月看多時 美麗總是愁人的 胡笳本自胡中出 異域綻放的木蘭花 媽媽,我是你的乖女兒 欲望,在哪一輛車上 故事本身成了精 成為簡 輯三法語課 他和他的家在巴黎 杜拉斯,還是杜拉 陰陽八卦 香艷與素樸 肥一個早晨 回他一只貓頭鷹 輕攏慢攬摟復(fù)抱 “巴黎是好得來!” 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 輯四讀嚴記 白蛇嚴歌苓 魔旦嚴歌苓 一個“嚴”字怎樣寫 附錄一作者攻讀博士期間出版、發(fā)表情況一覽 附錄二女博士蔡小容的蝶變 前言前言唐詩和宋詞自古以來就被稱為中華文學史上的“雙絕”,代表著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座高峰。長久以來,唐詩宋詞中展現(xiàn)出的語言美、意境美、音樂美,不斷地沖擊前言唐詩和宋詞自古以來就被稱為中華文學史上的“雙絕”,代表著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座高峰。長久以來,唐詩宋詞中展現(xiàn)出的語言美、意境美、音樂美,不斷地沖擊著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靈。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革,詩詞創(chuàng)作在中國文壇的地位,逐漸被戲曲、小說、散文等新型文學體裁取代,而傳統(tǒng)國學當中的華麗瑰寶因此遭逢關(guān)注的低谷。傳承卓越,經(jīng)典永駐。即便詩詞創(chuàng)作已經(jīng)不再占據(jù)當前中國文化體裁的主導(dǎo)地位,但其精致凝練、朗朗上口的文學特性,依然具備非常強大的傳播性。就如同宋玉在應(yīng)對楚王詰問時所說的那樣:“天下最美麗的佳人都不如楚國女子,楚國佳麗又都比不上我家鄉(xiāng)的姑娘,而我家鄉(xiāng)最美的那一位,就是住在隔壁的那位少女。”中國詩詞的高峰,其實也可以用宋玉的類比:“世界最好的詩詞,都來自中國;中國最好的詩詞,都出自唐宋。”魯迅先生也曾說過:“中國的詩歌,在唐代就已經(jīng)被人做完。”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詩歌在唐朝其實就已經(jīng)走到自己的巔峰歲月。僅僅在李唐王朝統(tǒng)治的近三百年時間里,就先后涌現(xiàn)出兩千多位為后世留下精美詩句的創(chuàng)作者。這其中,既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這樣不世出的文壇巨匠,也有“孤篇蓋全唐”的張若虛;既有溫婉轉(zhuǎn)折的李商隱,也有輕盈灑脫的劉禹錫。一時間,眾多詩壇驕子百花齊放,將中國的古詩創(chuàng)作推向了頂峰,也推向了世界。唐代之后,中國主流文學體裁發(fā)生了變化,詞的創(chuàng)作逐漸取代詩歌成為最流行的文學體式。在這一時期,蘇軾、李清照搖旗吶喊,辛棄疾、范仲淹躍馬揚鞭,更有柳永、晏幾道等人獨當一面,使得大宋文壇星光璀璨、熠熠生輝。期間,不光有李清照“綠肥紅瘦”的惜字如金,也有蘇東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哲理佳句,更有柳永“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惹禍名篇”?梢哉f,遍觀兩宋,是中國古代詞創(chuàng)作的巔峰時期,此間涌現(xiàn)的文人雅士對于詞文化的研究和展示,都是遠遠超出其他歷朝歷代的。當然,詩詞創(chuàng)作,除了超乎常人的語言天賦,同時還需要豐富的生活閱歷。正如辛棄疾在《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所說的那樣:“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假如李白沒有經(jīng)歷過出入皇宮的大起大落,他很可能無法寫出《將進酒》這樣的名篇;假如辛棄疾沒有沙場抗金的戰(zhàn)爭體驗,他很可能也得不到“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樣的千古佳句。藝術(shù)總是源于生活,但終究還是要高于生活的。而通過對古代詩歌辭賦的深入解讀,我們也能夠走進創(chuàng)作者所處的時代,觸碰到唐宋兩朝起落沉浮的時代音弦。本書選取了中國古代詩詞創(chuàng)作最為繁榮的唐宋兩朝作為時代背景,內(nèi)中收錄數(shù)十首名家名作,選取不同的視角來闡釋、解析當年與這些詩詞有關(guān)的人或者事。本書共分八章,分別按照不同的詩詞體裁,以“樂府詩歌”“律詩”“山水田園詩”“邊塞詩”“浪漫主義詩歌”“現(xiàn)實主義詩歌”,以及“婉約派詩歌”和“豪放派詩詞”為不同出發(fā)點,選取該類別當中最為經(jīng)典、傳唱程度最為廣泛的詩詞篇章進行解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千百年前的詩詞巨人,都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了,但經(jīng)由他們筆墨輕點而流傳后世的詩情畫意,卻是永不消弭的。在這里,我們以新穎的視角,多方位還原、展現(xiàn)相關(guān)詩詞作品的創(chuàng)作歷程,文字力求簡潔明快,深入淺出,相信能夠帶給讀者美好的閱讀體驗。第一章/樂府譜寫歷史:秦淮有水水無情,還向金陵漾春色秦漢時期,樂府詩歌的創(chuàng)作來源主要是民間歌謠和上古傳說。到了唐宋時期,大量時代元素被融入到樂府詩的創(chuàng)作當中,由此形成了這一時期赫赫有名的“新樂府”?梢哉f,唐宋時期的樂府詩歌,是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的。從劉希夷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到溫庭筠的“秦淮有水水無情”,這些名篇既洋溢著唐宋兩朝與眾不同的時代風華,又展示了創(chuàng)作者高超的文學造詣。不過,就橫向?qū)Ρ葋碚f,在“唐推詩,宋推詞”的時代背景下,唐宋兩朝的樂府體詩歌創(chuàng)作,還是相對較少的,能夠流傳后世的,也都是中古文學史上的典藏珍品。赫赫有名的“因詩殺人”是否確有其事?自古“文人相輕”。研究學術(shù)、讀詩書的人往往在內(nèi)心深處都帶著一點點輕狂與自戀,這也就容易在與人交往時引發(fā)矛盾。歷史上,兩個彼此看不順眼的讀書人見面不理不睬的有,張嘴就罵的有,甚至一個眼神不合直接打起來的也有。但是無論如何,在封建圣賢文化的訓(xùn)誡下,讀書人之間的爭斗都是點到即止,而因為一句詩而殺人,同時被殺者還是自己外甥的,恐怕除了宋之問以外,就再找不出第二人了。那么,宋之問是否真的為了一句詩而殺害了自己的外甥呢?主流的觀點是這樣的。大約在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宋之問正在家中吟詩作畫。這個時候,外甥劉希夷的登門造訪卻讓他的心緒再也難以平復(fù)。原來,劉希夷帶來了一首詩想要同舅舅探討,而這一首詩,就是后來名滿天下的《代悲白頭翁》。和自己的舅舅有所不同的是,雖然劉希夷的詩名和才華在當時頗受推崇,但他對做官卻沒有多大興趣,對于朝廷的委任屢屢推辭。這讓宋之問這個做長輩的頗為不滿。然而,當宋之問接過詩作看過之后,馬上就折服了: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fù)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古人無復(fù)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紅顏子,應(yīng)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宛轉(zhuǎn)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fā)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尤其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句,宋之問讀來愛不釋手,并且將詩稿緊緊攥在手里不肯歸還。過了好一會兒,宋之問才慢悠悠地對外甥說:“這首詩我看了,寫得很好,不過還是有值得切磋的地方。今天天色有點暗了,詩文看得不是很清楚,先在舅舅這里放一放,你先回去,過幾天再還給你吧。”聽了這樣的話,劉希夷以為是舅舅不愿意留自己吃飯,于是馬上起身告辭。然而,一連幾天過去了,宋之問卻似乎早已經(jīng)將指點詩文的事情忘在了腦后。不得已,劉希夷只好再一次登門拜訪。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次見面,宋之問似乎熱情了許多,不但招呼家人準備了一桌酒席,還狠狠地夸了外甥一番。等到酒過三巡,宋之問看似無心地問了一句:“庭芝,你的學問大有長進,但是光有學問,不會做官也是不行的。舅舅準備把你的詩獻上去,幫你博一個前程。”對于這樣的打算,劉希夷自然是嗤之以鼻的,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個提議,并且說道:“我和舅舅幾乎同榜中舉,如果當初有心做官,恐怕如今也不在舅舅之下。”聽了劉希夷的話,宋之問頓時感到臉上無光,但是他沒有表露出來,而是繼續(xù)說道:“這么好的文采,卻不愿意好好做官,豈不是浪費了?你要真沒這個心思,不如就把這首詩讓給舅舅,如何?”可以想象,劉希夷這樣一個連做官都不放在眼里的清流,對宋之問的提議是根本不會理會的,舅甥二人的宴席自然也是不歡而散。然而,對于劉希夷不肯出讓詩稿的決定,宋之問卻沒有死心。幾天后,他又讓自己的門客去找劉希夷,詢問讓渡這首《代悲白頭翁》的可能性。劉希夷的態(tài)度依然非常強硬:研究可以,但是要把自己的詩作讓給別人,絕對不行!一方面,是宋之問對絕佳詩稿的朝思暮想;另一方面,是詩稿作者的決不妥協(xié)。一來二去,宋之問也耐不住性子了,因為詩稿本來就是一件流通性的文化產(chǎn)品,一旦事情鬧大,或者對方公布了出去,自己就算有再大的能耐也無濟于事。再想想平時劉希夷總是一副自視甚高的樣子,宋之問終于對自己的外甥動了殺念。不久,宋之問吩咐自己的門客將劉希夷騙到一面土墻下,用裝滿黃泥的布袋將其砸死?蓱z劉希夷年少成名,才華橫溢,卻在年僅三十歲的時候就慘遭橫禍,而下毒手加害他的,竟然還是他的舅舅!在殺害了外甥之后,宋之問馬上將那首讓自己日思夜想的《代悲白頭翁》據(jù)為己有,僅僅更改了詩句當中幾個他認為“可修改”的字,就公布了。然而令宋之問想不到的是,他“因詩殺人”這樣一件見不得人的事情,被知情者泄漏了出去,并且被史書記錄在案,成了令后世不齒的罪行。關(guān)于劉希夷的慘死,唐朝人劉肅在其《大唐新語》中稍顯含糊地記錄了“或云宋之問害之”幾個字。而在韋絢編著的《劉賓客嘉話錄》當中,這一慘案的經(jīng)過也就更為豐富了:“……其舅宋之問苦愛此兩句,懇乞,許而不與。之問怒,以土袋壓殺之。”再往后,歷朝歷代的史書、稗官野史當中,都采信了這一說法,那就是宋之問非常喜歡《代悲白頭翁》,為了將詩作據(jù)為己有,不惜痛下殺手,害死了自己的外甥。實際上,對于宋之問是否真的制造過這樣一個慘劇,后世研究者也是存有不同意見的。從史料上看,劉肅的《大唐新語》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最先提到宋之問“殺甥奪詩”的文獻,而這本書當中模棱兩可的“或云”一詞,實際上就是一種猜測之辭。而《大唐新語》從內(nèi)容上來講,又帶有強烈的小說色彩,其真實性必然要大打折扣。韋絢的著作雖然從前因后果上講得很明白,但他畢竟是距離當年那出慘案一百年后才出生的人,同樣也缺乏絕對的權(quán)威性。更為重要的是,在宋代歐陽修等人合力編著的《新唐書·宋之問傳》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值得人深思:“甫冠,武后召與楊炯分直習藝館。”再翻看宋之問自己的文章,“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敕學士楊炯與之問分直于洛城西”,這兩篇文獻當中的“分直”都是入直習藝館的意思,而“甫冠”,即剛滿二十歲。這些信息基本上就確定了宋之問應(yīng)該出生在公元670年前后。對比一下劉希夷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中舉時“二十五歲”,就應(yīng)該能推算出,宋之問比自己的外甥是小二十歲的。劉希夷三十歲時死于非命,那么當時一個年僅十歲的孩童,又是如何“謀財害命”的呢?另外,宋之問如果真的對自己的親人下了殺手,這種傷害人倫的行為又如何能夠逃脫官司且還能安穩(wěn)做官的呢?尤其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文人墨客往往都是紅透半邊天的,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關(guān)注,在眾目睽睽之下想要殺人奪詩,恐怕不光是禮法不容,就只怕作案條件都是不具備的。更何況,現(xiàn)代能夠查閱的資料當中,也沒有一星半點關(guān)于宋之問被“刑訊下獄”的記載。也就是說,官方根本沒有他違法犯紀的史料。所以,無論是史料記述的權(quán)威性,還是按照史書推測出的當事雙方年齡,抑或官方遺留的公文,都難以支撐宋之問殺害他人奪取詩稿的惡行。而關(guān)于宋之問“因詩殺人”的觀點,很可能是以訛傳訛的錯誤刊載,也可能是由于唐人對于宋之問當年諂媚權(quán)貴、品行低劣行為過于厭惡而臆想、捕風捉影而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