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阿凱,我的童年時光


作者:沃萊·索因卡徐涵     整理日期:2016-08-14 12:04:56

★索因卡以戲劇聞名,但《阿凱,我的童年時光》是使他獲譽多多的作品:1983年美國的沃爾夫圖書獎獎,198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2000年“非洲百部優(yōu)秀文學作品”作品名列前茅。 ★索因卡創(chuàng)作持續(xù)半個多世紀,涉獵戲劇、小說、評論,尤以《阿凱,我的童年時關》可讀性強、讀者廣泛、生命力持久。在美國亞馬遜,《阿凱,我的童年時光》銷量要勝過庫切的《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戈迪默的《七月的人民》、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樓拜的鸚鵡》、麥克尤恩的《*初的愛情,*后的儀式》,有讀者評價這部作品說:“一個陌生的地方,一讀就如畫面在眼前,讓人不由自主陷進去。” ★《阿凱,我的童年時光》是一部刷新非洲印象的作品。索因卡的童年,不是貧窮干旱、動物王國、種族歧視的世界,而是一個和魯迅《阿凱,我的童年時光》是非洲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索因卡撰寫的一部童年回憶錄,追憶了他在尼日利亞西部小鎮(zhèn)阿凱度過的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少年索因卡的生活充滿著各種新奇而刺激的冒險,阿凱的一草一木、一墻一院,無一不是他與小伙伴們快樂玩耍的樂園。一個充斥著巫醫(yī)、術士、樹妖、精靈的魔幻與現實交織的神秘世界,一個在濃郁非洲傳統(tǒng)民族風情和現代工業(yè)文明沖突與融合下的淳樸鄉(xiāng)村生活畫卷,在作者充滿溫情而感傷的筆觸下呈現地如詩如畫,唯美迷醉! ≡诜侵弈酥寥澜,尼日利亞都是一個存在感較強的國家,被稱為“非洲巨人”,人口為非洲之最、世界第七,并于二○一四年超越南非,成為非洲最大經濟體,為多個國際組織成員,與英美等主要發(fā)達國家聯(lián)系密切。如果說這些讀者們感覺太遙遠,那么以下幾條事實對于了解本書創(chuàng)作背景可能更有意義:索因卡  ——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文學教授——完全可與之相類。兒時便浸淫于多種文化之中,期間點點滴滴,他們從未忘卻。——《紐約時報》約翰•萊昂納德第一章地勢高低起伏,綿延不絕,阿凱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本地牧師居住的公館,旁邊就是一片山丘,名喚“依托古”。出于對牧師公館的敬重,又或者還有別的原因,大家都很疑惑,甚至憤憤不平,上帝竟然能容忍依托古這么褻瀆神靈的市井之地,居于自己的香火之上。首先,酋長家的馬廄就在山頂上,不知道是怎么建到那兒去的。這還不算什么,順著山路往上走,一路上除了鬧哄哄的集市,還是鬧哄哄的集市,真是讓人暈頭轉向。而從這些集市往下走,要經過依巴拉帕和依它阿凱,一番曲徑通幽,最后才能來到牧師公館。起霧時,山路看起來似乎直通天際。不知道上帝在不在山頂之上,不過就算他不住那兒,從天而降時,也應該是先到山頂,然后一個大步跨過那片鬧市(這些地方居然禮拜日還敢做買賣),直接來到圣彼得教堂,到大牧師家喝杯茶。還有,盡管騎馬趕路輕松一些,上帝到山頂后,也沒去酋長那兒弄匹馬。酋長是異教徒,這大家都清楚,除了在國王——“阿拉凱”——的加冕紀念日上現身以外,他是絕不會去做禮拜的。這么一想,多少讓人感覺寬慰。上帝他老人家一定是闊步直達圣彼得教堂。早禱時他就在,下午禱告時又短暫駐足,然后隆重參加晚上的活動,帶著一片仙風繚繞。鄭重起見,晚禱儀式時都是說英語的,眾人祈禱之時,上帝必以風雷之音相答,所以風琴演奏時也帶著“埃岡岡”的味道,以為配合。只有大牧師家才夠格招待上帝,因為整片公館,只有他家才是樓房,方方正正,結結實實,恰似大牧師其人。房子上有很多窗戶,窗框用的是黑色木頭。主教府也是棟樓房,但是里面住的都是小學生,算不上正兒八經的一個家。只有從大牧師家樓上望著依托古山山頂,似乎才能沖這邪門歪道之山吹胡子瞪眼。整個公館里的居家之所,數這棟房子最高,幾乎可以一直望見大門。房子后面有一片密林,卻是妖魔鬼怪的世界,擅闖者常常嚇得奔回家,就是那些去林子深處撿柴火、摘蘑菇、抓蝸牛的孩子們。在這片樹林的包圍下,大牧師家白色的房子簡直就是一座堡壘,后墻就是一道邊界。這些妖魔鬼怪不敢跨越邊界,進入人類的世界。跟這片樹林隔得如此之近,除了大牧師家,就只有小學的教室了。一到晚上,教室便空空如也。在粗糙的石灰墻包圍之中,參天大樹掩映不住那些石頭堆砌的墓地。房屋后墻都沒有窗戶,波浪起伏的房頂,整個公館看上去堅不可摧。身在其中,感覺無比安全,斜坡上、陡壁邊,我們上躥下跳;樹叢里、果園中,我們神出鬼沒,就是如此肆意無忌。遍地長滿木槿花,空氣里濃濃的都是檸檬葉、木瓜和芒果的香味兒,還混合著黏黏的“波波”樹和雨樹液。學校區(qū)域周圍都是這些雨樹,寬枝大葉,樹影憧憧。刺槐樹里,針葉松高高長出來,還有一片片竹林。要是魔鬼化身為蛇,竹林絕對是最好的棲身之選——每念及此,大家都提心吊膽。牧師家左廂房和學校操場中間相隔,就是果園了。說是果園,其實不夠貼切,說是花果園都不夠全面,因為里面品種繁多,讓人眼花繚亂。有些果類和植物,還可以跟《圣經》課、教堂班和布道相聯(lián)系,這使得果園簡直成了第二課堂。比如,有種大葉植物,上面布滿紅白斑點,于是就被稱為“迦南百合”。還有一種植物,就是百香果。不過這種果子我們小孩兒倒不怎么喜歡。沒熟時,果皮固然綠瑩瑩的,拿在手里頗可把玩,一旦成熟,就變成黃色,干干癟癟的,像老頭老太的臉。而且這種果子也不算甜,基本條件都達不到,還叫什么水果嘛!要說果園之王,那還得是石榴。這園里的石榴之所以生長,與其說靠種子,倒不如說是靠主日學校里繪聲繪色的故事。正是在主日學校里,我們才有真正的故事聽。這些故事靠的是情節(jié),不光只是為了做禮拜,也不光是因為來自《圣經》,故事本身,就有滋有味,講的都是寓言,說的都是飲食男女。石榴樹結的果實很少,外表堅硬,好久才能成熟一回,而且需要悉心打理。負責這事兒的人,大家只知道叫他園丁,臉上手上青筋凸起。這么難得的水果,一群娃娃常常眼巴巴守在石榴樹旁,心神往之。也只有園丁,才會偶爾摘下一個,給大家嘗嘗。不過就算是吃上最小的一顆果肉,也能瞬間把大家?guī)?ldquo;宗教故事新編”的奇妙世界里去。比如,希巴女王、反叛和戰(zhàn)爭、莎樂美的故事,還有特洛伊圍城、《雅歌》里對美的頌揚等。正是這外表硬邦邦的水果,打開了阿里巴巴的地窖,放出了阿拉丁神燈里的精靈,撥動豎琴使大衛(wèi)王恢復理智,將尼羅河之水分開,最終從耶路撒冷昏暗的廟堂,給阿凱的牧師公館帶來撲鼻芬芳。園丁說過,只有這片果園里才有石榴。本來非洲并沒有石榴這種水果,是以前一位白人主教帶來種子,開始種植的。我們問園丁,石榴該不會就是伊甸園里的蘋果(禁果)吧?他大笑回答,不,不是。而且還加了一句:禁果這種東西,是不會出現在黑人土地上的。結果大家一致認定:園丁啥也不懂。很明顯嘛,只有像石榴這么美妙的東西,才會搞得光屁股亞當和夏娃丟掉伊甸園。本地確實也有一種水果,當地人就以蘋果相稱,又軟又脆,外表粉紅,算得上多汁。以前大家都把這玩意兒當成伊甸園里的禁果,直到石榴橫空出世。一嘗石榴,假蘋果立刻露餡,沒人再把它當回事兒了。無花果樹上,蝙蝠成群結隊,還沒天亮,石頭上、草坪上、小路和樹叢中便都是一坨坨的蝙蝠糞,里面帶著無花果種子。書店老板家旁邊的操場邊,長著一棵常青樹,那份柔嫩繁茂,簡直不把干燥的非洲熱風放在眼里。這棵樹給整個公館添了另一種樂趣,就是織巢鳥此起彼伏的鳴叫。





上一本:大學語文 下一本:我不想做一個“通情達理”的好姑娘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阿凱,我的童年時光的作者是沃萊·索因卡徐涵,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