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介: 本書共126篇文章,是作者近年來閱讀體驗的分享,由兩卷組成:“上卷:彼岸”,所涉讀物,多為世界頂級作家的作品。在寂寞的閱讀中,作者享受到了心靈獨舞的喜悅;“下卷:此地”,所涉讀物,均為中國作家的作品,它們刊登在《收獲》《小說月報》等純文學(xué)雜志里,也有一些是單行本;既有以當(dāng)下中國生活為藍本寫作的小說,也有使作者深深沉吟的其他作品。它們帶給作者的回味,久不消散……本書每篇文章都不長,作者不僅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文中所涉讀物的梗概、背景資料,也層層剖析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并融進了自己的獨特理解和感受。全書文字精妙細致,活潑靈動,無論是具中等文化程度的一般讀者還是相關(guān)專業(yè)的研究者,都能從中獲得啟迪。 作者簡介: 吳玫,上海教育報刊總社學(xué)生媒體發(fā)展中心副總編,主管編輯業(yè)務(wù)。工作之余,喜歡在博客上發(fā)文,與同好分享閱讀、觀影、聽樂帶來的愉快體驗。至今已發(fā)博文1000多篇。已出版音樂隨筆《怎樣聽一首名曲》。 目錄: ,涌到眼前的那么多書名,作者名,你讀過的和沒有讀過的,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你接著的感受會不會是———怎么這么多?我數(shù)了一下,一共126篇短文,排了六頁,基本上一篇談一部作品,極少數(shù)是談兩部三部作品。奈保爾,五篇;庫切,八篇;卡森· 麥卡勒斯,三篇;馬爾克斯,三篇;波拉尼奧,兩篇……可就是在我寫這篇短序之前一分鐘,我刷微信朋友圈,這個作者談波拉尼奧的一部《2666》,已經(jīng)寫到了第六篇———怎么這么多? 怎么這么厚,這么重,這么多?這本書的作者吳玫,是我的朋友,可就是朋友也不能不驚訝。前些日子她要我給她的一本讀書隨筆寫個序,我滿口應(yīng)承,還以為就是一本精美閑散的小書,不費時間就可以讀完的。等收到校樣,我嚇了一跳。這一嚇,嚇得我認真起來, 一篇一篇讀完這本書,如入書林,如登書山,跟著朋友一步一步走了一長趟。長路下來,又累又興奮,目不暇接,挺過癮。胡適好像在什么地方說過,中國人普遍的一個毛病是“胃口不好”。單就閱讀論,吳玫的胃口實在太好了,津津有味,竟至于如癡如醉———如書名所示。她貪多,卻也細嚼慢咽;嘗新,又不忘舊,舊里也能品出新來。這個健康的胃,有巨大的吸收能力,消化能力。合口味的,自然反應(yīng)以恰當(dāng)?shù)馁澰~,以會心的領(lǐng)悟變?yōu)樽陨淼臓I養(yǎng);不合口味的———你總會碰到你不喜歡的、甚至難以忍受的書———也可以吃吃看,提出意見,商量,乃至于抗議———這也見出她心直口快的性格,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從營養(yǎng)來說,不合口味的,也很有可能變?yōu)闋I養(yǎng);何況還有預(yù)料不到的情況,一開始不順口,吃著吃著,倒吃出好來。閱讀口味的豐富性,是需要閱讀數(shù)量做基礎(chǔ)的。有一個問題我經(jīng)常碰到,可是沒有一次我能夠回答得讓人滿意,就是推薦書目。我固執(zhí)地認為,沒有大量的閱讀為基礎(chǔ),好書也領(lǐng)受不到它的好。開個三五種、十幾種、幾十種長短不等的書單,其實是沒有什么用的。吳玫讀書多,感受多,及時地寫下來,其中的部分就成了眼前的這本書。這里,有兩點特別值得提出來。書的后記,第一句, “而今,已經(jīng)年過半百。”這個年齡階段的人,我也在其中,還有多少好奇心去閱讀?即使讀了,還有多少新鮮的感受產(chǎn)生出來?即使有,還有多大的興致寫下來,跟別人分享?華茲華斯感嘆過,隨著歲月的流逝, “美妙無比的靈視”變得越來越難以維持?墒亲x吳玫的文字,感受寫下這些文字的人,就沒法不驚奇,她怎么就沒有染上普遍的中年癥狀呢———遲滯、疲憊、無感,等等;但你要說這些文字像年輕人寫的,也不對,年輕人不太會有的經(jīng)歷、體會、想法也明顯滲透其中,這個人比年輕時候豐富了卻仍然沒有失去敞開的心靈狀態(tài)和感受能力,反倒比年輕時候更開闊,感受也更深了。這是一種多么好的狀態(tài)!反正,我是挺羨慕的。另一點是寫作的及時,甚至是即時。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零零碎碎、模模糊糊、不斷變化,如果不及時記下來,很容易就消失了,再也找不回來。寫讀書隨筆,其實也是保存、整理、深化自己的感受的不可替代的方式,寫著寫著,也可能寫出你先前沒有意識到的東西。這當(dāng)然也是交流的方式,對話的方式。吳玫有這么一個好習(xí)慣,所以才積成了這么多保持著新鮮個人氣息的文章。得知這個情況,我真的吃驚不小(我又一次表達這個意思):從二〇〇九年三月到現(xiàn)在,她每周上傳三篇文章到博客,書評,影評,音樂筆記,迄今已經(jīng)有1000多篇。讀書,觀影,聽樂,以及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這已經(jīng)成了吳玫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它們不是生活之外的,不是生活之余的,它們就是生活里面的生命活動。沉浸其中,真好。十多年前,我寫了一組關(guān)于讀書的文章,在吳玫編的報紙閱讀版上連載,她還特意請了一名中學(xué)生配圖,這一系列文章后來變成一本小書,叫《讀書這么好的事》,初版就采用了這組配圖,保留下一個紀(jì)念。現(xiàn)在回想起來,吳玫對這組文章的認真和熱情,其實不僅是因為編者和作者的關(guān)系,更是因為讀書這件事,讀書這種生命活動,在她那里自然而然地就產(chǎn)生出認真和熱情,F(xiàn)在,她的《于悅讀中如癡如醉》出版,我寫幾句簡單的話在前面,也是讀書聯(lián)結(jié)的。序不宜長,就此打住,讀者看她的書,才是正事。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五日大河灣就是全世界———維·蘇·奈保爾《大河灣》維·蘇·奈保爾的《大河灣》第218頁,總統(tǒng)對他的公民說: “要像猴子那樣聰明。這些猴子真他媽機靈得要死!猴子會說話。你們不知道?那好,我來告訴各位。猴子會說話,可他們故意安安靜靜的。猴子知道,如果在人面前說話,人就會把自己抓住,暴打一頓, 然后叫自己干活。叫自己在大太陽底下扛東西,叫自己劃船。男公民們!女公民們!我們要叫這班人學(xué)學(xué)猴子。我們要把他們送到叢林里,讓他們忙得屁股都找不著!” 寫于1977年7月的《大河灣》,已經(jīng)沒有他早期作品《米格爾街》里那種“哭著笑”的樂觀,更不要說苦中作樂的幽默了。滿篇都是無可奈何的苦澀。沙林姆,這個原本生活在海灣、家底殷實的青年人因為家庭遭遇變故不得不來到非洲內(nèi)陸大河灣處的小鎮(zhèn)靠跟當(dāng)?shù)厝俗鲂∩庖云谫嵉藉X以后去歐洲過好日子。在小鎮(zhèn),沙林姆童年時的朋友賺到了錢離開了這里去完成沙林姆的夢想,印度人在這里過起了安居樂業(yè)的生活,歐洲人傍上了總統(tǒng)以學(xué)者自居假裝過起了上等人的生活,沙林姆的仆人因為到了內(nèi)陸小鎮(zhèn)有了仆人與主人之間游移的掙扎,當(dāng)?shù)厝说暮蟠M迪南經(jīng)由沙林姆的幫助做起了官僚……亂哄哄的非洲內(nèi)陸小鎮(zhèn)生活,我看西洋鏡一樣懷抱與自己毫不相關(guān)的心態(tài)打量著完全陌生的非洲,覺得在他的《非洲的假面具》之后,我距離真正的非洲又近了一步:絕不是只有南非的種族歧視、肯尼亞的角馬大遷徙、盧旺達大飯店的民族大清洗……組成非洲的,是貧窮、落后、混亂、沒有未來的大河灣小鎮(zhèn)生活。直到讀到第218頁總統(tǒng)對他的公民們吼出了上面引用的那段話。直到讀到這段話,我才想到應(yīng)該檢索一下《大河灣》的寫作年月,1977年7月。以《米格爾街》成為著名作家以后,奈保爾調(diào)轉(zhuǎn)槍口,不再屬意于那種用自己的小聰明將自己熟悉的生活凝練成露珠一樣的小作品,它雖能散發(fā)出晶瑩的光澤卻需要有陽光的照射。他想創(chuàng)作出有太陽一樣能量的作品,于是,想到了用腳丈量用腦思考用筆呈現(xiàn)的表達方式,印度、非洲……他通過尋蹤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現(xiàn)狀,而我,在沒有讀過他的《印度三部曲》《剛果日志》等他自己似乎更在意的作品前,有些驚詫: 他怎么能夠在30多年前就精準(zhǔn)地描寫出了今天此地的狀況?事實是,奈保爾心有所想?yún)s沒有能夠在中國實施他用腳丈量用腦思考用筆呈現(xiàn)的寫作方略,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也是2014年8月上海書展期間的事情。那么,只能這么理解:《大河灣》是一部世界題材的作品,我觀《大河灣》有切膚之痛,與我隔著寬闊海洋的閱讀者,大概也有同感。奈保爾在2001年以《抵達之謎》獲得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沒有讀過《抵達之謎》《非洲的假面具》和《米格爾街》還讓我對這個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有些疑惑,但是, 《大河灣》讓我揣測奈保爾的獲獎理由是,他的作品不分彼邦此邦全部適用,奈保爾的非洲是全世界,讓人不可置信、無比沮喪后,深感萬劫不復(f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