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魯迅先生在上海逝世。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為"擴大魯迅精神的影響,以喚醒國魂,爭取光明"編印了魯迅逝后第一版《魯迅全集》。 《全集》由蔡元培任主席的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負責編校,編輯委員有蔡元培、馬裕藻、沈兼士、茅盾、周作人諸先生。《全集》總目以魯迅親定的著述目錄為基礎,增加了譯作部分,并力求各冊字數(shù)大致相當。全書大致分創(chuàng)作、古籍校輯、譯作三大部分。各部分內(nèi)容按時間先后排序。全書總計六百余萬字,共分二十卷。于1938年6月正式出版并發(fā)行。 本次出版,就是以1938年的這一版《魯迅全集》作為底本的。在編輯過程中,盡可能的保留原版的風貌。 全書內(nèi)容和編排體例均與原版相同。按原版編排,共分20卷。其中創(chuàng)作、古籍校輯、譯作三大部分依然按照時間先后排序。僅根據(jù)最新關于寫作時間的考證,調(diào)整了個別內(nèi)容的順序。 全書文字校訂,只是將繁體豎排轉為簡體橫排,僅改正了原版中個別錯字和標點。其中通假字和魯迅習慣用字,完全按照原版保留。另有外國人名、地名等,均保留魯迅當時的譯法。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 原名周樹人,字豫才,小名樟壽,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浙江省紹興人。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 幼時就讀于紹興府城內(nèi)私塾三味書屋,1898年考入江南水師學堂,1899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路學堂,1902年被選派赴日本留學,入讀東京弘文學院,1904年轉入仙臺醫(yī)專學醫(yī)。1906年終止學醫(yī),在東京研究文藝。 1909年回國,在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和紹興中學堂任教。1912年民國政府成立后,先后在教育部及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校任職。 1918年首次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fā)表了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此后陸續(xù)出版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等專集。1926年間編著《漢文學史綱要》、《而已集》及《故事新編》的部分作品。1927年到上海,專事著作。陸續(xù)寫作了《南腔北調(diào)集》、《三閑集》、《二心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及三本《且介亭雜文》等大量雜文,抨擊時弊、揭露黑暗,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化界的精神領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