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是什么?是對淪陷于凡俗生活的惶恐,對自棄與出走的渴望, 抑或是你的詩和夢想? 遠方?jīng)]有名字,只有存在。 在去往遠方的路上,你終將遇到你自己。 天才小說家黎紫書全新旅居隨筆 是她的移動之書,也是哲學(xué)之書。 讀者可跟隨作者足跡,踏上尋找之路,按下自己生活的暫停鍵。 本書簡介: 從南洋出發(fā),先往北,再往西。邊走邊寫,走走停停。 《暫停鍵》是備受矚目的馬華作家——黎紫書的全新攝影隨筆集。她用細膩的文字和極具張力的照片記錄了穿梭于世界各地的所見所思。北京的雪、英國小鎮(zhèn)的教堂鐘聲、里約熱內(nèi)盧的旖旎海風(fēng)……旅行的過程是她收獲風(fēng)景、也是兌現(xiàn)自己的過程。在行走中,她逐漸成為了自己的靈魂所喜愛的人。 作者簡介: 黎紫書 本名林寶玲,1971年生于馬來西亞怡保市。1995年以一篇《把她寫進小說里》獲馬來西亞“文學(xué)奧斯卡”——花蹤文學(xué)獎馬華小說首獎,此后連續(xù)多屆獲獎;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亦屢獲大獎,如冰心世界文學(xué)獎,臺灣《聯(lián)合報》文學(xué)獎、“中國時報”文學(xué)獎,香港《亞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說,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推薦獎等。 已出版長篇小說《告別的年代》,短篇小說集《野菩薩》《天國之門》《山瘟》《出走的樂園》,微型小說集《微型黎紫書》《無巧不成書》《簡寫》,散文集《因時光無序》,個人文集《獨角戲》,編著花蹤文學(xué)獎回顧評論集《花海無涯》。 目錄: 1冷眼情深的老靈魂旅者 7這世界上另一個我 寄北 17射手座人語 20笑忘書 24寫意 2737協(xié)奏曲 30清明志 34夏季快板 38靜思雨 42尾聲 46當(dāng)時明月在 50醉不成歡 53秋日癥候群 57愛別離1冷眼情深的老靈魂旅者 7這世界上另一個我 寄北 17射手座人語 20笑忘書 24寫意 2737協(xié)奏曲 30清明志 34夏季快板 38靜思雨 42尾聲 46當(dāng)時明月在 50醉不成歡 53秋日癥候群 57愛別離 61掌故 65年度禱告 69二月雪 西走 77晚上九點的陽光 80暫停鍵 84左手世界 88遣悲懷 91挽 94空格的隱喻 97聽·從 102夢有所 107行道 111方寸 115印象派女人118日月邁 123在我很安靜的時侯 128在那遙遠的地方 逐處 137味覺成都 141越境速寫 146一月的河 149離騷 152字冢 157湛寂時 160魔鏡 164你不是別人 169瓶中書 174耳語 178當(dāng)我們同在一起 181拾朝花 起點 189亂碼 友人書 229關(guān)于那些認真的事 234偷窺黎紫書 238停不下來 242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246人間行者的詩意棲居 249誤讀黎紫書 這世界上另一個我 在一種維度中我們生存如肉體,在另一種維度里我們生存如靈魂。 —費爾南多佩索阿《惶然錄》 那是在QQ上一個群里的閑聊,某個年輕網(wǎng)友說起生命中某個特定時刻,就一瞬間的事,像腦中有根火柴“嚓”一聲兀地燃燒起來,便像盲者突然看見剎那的光,第一次看見世界在光里的形體,便忽然對自身的存在有所意識。 他說到某個友人少年時對著浴室鏡子漱洗,莫名其妙地,忽然對自己在鏡子外面所立足的“真實世界”感到懷疑和躊躇。鏡子還是每天早上面對著的同一面鏡子,但就那一瞬它忽然變成朝向另一個世界敞開的一扇窗,盡管它像眨眼似的飛快地合上,但你已無可避免地瞥見了“窗外”。這窗是你從未察知的另一面鏡子,它延伸了“世界”的空間感,多少照見了你在人世中的位置。 這位網(wǎng)友自己有過近似的經(jīng)驗。他說那是少年時騎自行車經(jīng)過一片荒地,因四野無人,他在那廣袤無際而荒涼之極的境地中獨自趕路,忽然覺得高空中有另一個“自己”正冷然注視著地面上那騎車少年的背脊。那一刻他覺得自己清楚“看到”了那荒地有多遼闊,自己又有多么渺小。 這種經(jīng)驗于我并不陌生,只是我不記得自己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第一次產(chǎn)生那種“存在的自覺”。而我甚至不認為那真是存在意識的一次啟蒙,我以為那是因空間感的壓迫(可能是過于局促,也可能是過于廣闊)所引發(fā)的孤單、心虛和聯(lián)想,或者說,一種存在的幻覺。而以后,我們長大,那腌漬在回憶中的幻象漸漸變味,慢慢被我們美化和升華成了充滿玄學(xué)或哲學(xué)意味的一種成長儀式,它如此神圣—我們第一次在世界中察覺了自己。 但就連這脆薄的想法也有它的反面,我會更傾向于相信那鏡像中的“真實”—并非我們在世界中察覺了自己,而是我們終于意識到世界了。 我們是以自己的所在為意識的立足點,聯(lián)想到這世界可能有的深度,它的多層次,多面向,多維度;它所有的可能性與所有不可測的未知。 我以為“存在”不必然與空間相關(guān),那不在于占地多少,不在于鏡子的這一邊或另一邊,也不在于高空中俯瞰的雙目對比荒地上身影渺小的少年。兩千多年前,不是曾有莊周將存在意識托于夢與蝴蝶嗎?數(shù)百年前也有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而我想,“我是誰?”比“我在哪里?”更像一道關(guān)乎存在的問題。 就是去年的事吧,有個來自同鄉(xiāng)的長者在往來的電郵中說我是個存在主義者。是因為我拒絕了對方幫助我到大學(xué)深造的建議,說,我知道該走怎樣的路去培養(yǎng)自己。說這話的時候,我已屆不惑之年了,當(dāng)時人在異鄉(xiāng),正計劃著要暫止持續(xù)了快五年的行旅,回到老家去陪陪母親,同時也靜心觀察與思考未來的路向。看見那長者在郵件里所提的“存在主義”時,不知怎么我笑起來了。嘿,“主義”我是不懂的,但我知道,也體會了存在。 我以為我的存在,從一開始就只是個想象。許多年來,我信奉想象的力量,它恩寵具有追逐的勇氣和實踐能力的信仰者,驅(qū)動他們依自己腦中的圖景與心中的想望去進行創(chuàng)造。而我一直覺得此刻坐在這兒寫著這篇序文的我,其實是我年少時坐在課堂里,于午后騰煙的日光中遐想出來的人物。那時我在練習(xí)本上練習(xí)簽名,寫出了“黎紫書”這筆劃繁復(fù)的名字。鄰座同學(xué)后來睨一眼兩頁紙上橫七豎八畫滿了的名字,問我黎紫書是誰啊,我抬起頭回答說那是我。 那是我。 就那樣,一個本來不存在的人物,僅僅從一個名字開始,以后漸漸被經(jīng)營出屬于她自己的形象、經(jīng)歷和人格。我總覺得我是這一個“自己”的創(chuàng)造者和經(jīng)營者,以后再無可挽回地慢慢成了旁觀者,見證著這個無中生有的人物,建立起她自己的存在意義和價值,直至我再也無法駕馭她的志向和命運,像看著一只虛構(gòu)的蝴蝶從夢中的幻境飛到了現(xiàn)實,它兌現(xiàn)了自己,飛向它所意愿的方向,于是它就是這世上一只真正的純?nèi)坏暮,不再附屬于我個人的想象。 現(xiàn)在我坐在這兒,苦思著生命中若不曾如此殷切地想象過這樣一只蝴蝶,并且相信它,讓它終于壯大得可以沖出那氣泡般脆弱的想象本身;如果不是它說服了世界成全它的存在,甚至引著我放下手中的一切,追隨它去走一條迤邐漫長的路,此刻的“我”會是誰?是怎樣的一個人?正在干著什么? 多年前,我寫過《亂碼》,其時是隨筆而寫,也不覺用力,可以后每每我回過頭去,它總是從狹長的過往最先蕩來的一道清晰的回聲,F(xiàn)在我會幻覺自己在寫的時候就準(zhǔn)備著要回答未來的許多提問。那文章記錄了我對淪陷于凡俗生活的惶恐,對于“自棄”與出走的渴望,以及更重要的—那個生于想象的“我”,已經(jīng)存在了。 那文章寫了不久以后,我選擇了行旅,從南洋出發(fā),先往北,再往西。在意識深層,那是與這世界上另一個“我”的會合與私奔。那不是現(xiàn)實與虛構(gòu)兩個世界的交錯,而是她們將永遠地匯合,此后朝著同個方向奔涌。那是我在追隨一只被夢孕育而生的蝴蝶,不知道將往哪里去,只知道當(dāng)“我”已意味著“我們”的時候,最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應(yīng)該是流動的,能走多遠便走多遠,每個“此地”都不該過于停留。從此我會遇上許多人,有許多新的閱歷,目睹耳聞不同的故事;會面對不曾有過的沖擊,積淀許多感受和想法。 就在這行走的幾年里,我比過往任何時候都更專致于寫字。我不說“寫作”是因為這期間寫下的許多文章,尤其是這本書里的隨筆小文,在寫的時候絲毫沒有“創(chuàng)作”的意圖。它們在本質(zhì)上更接近日記,多是出于我在路上想記下點什么,或是要在部落格上發(fā)點文字,好讓這世上關(guān)心我的人們知道我無恙,又在生活的汪洋中時而航行時而漂流地去到哪個點上了。 真說起來,除了僅有的家人與少數(shù)幾個結(jié)交多年的朋友以外,真實生活中不會有幾個時時念想我的人。但我已經(jīng)是“我們”了,那個生存如靈魂的我,是一個總是被思慕著的人。那些與我素昧平生的人們在各自車水馬龍的生活里,常常會在靜寂的時候倏地想起我來,他們在難眠的夜里亮著一盞小燈重讀我的文字,或是上網(wǎng)摸到我的部落格里給我留言,有的純粹問候,也有的為了表達愛與念想。 這些人在精神上是我的知交,是我成為此刻的“我”的促成者,然而他們并未曉得自己給了我寫下這些隨筆的動力,也不知道自己一直就是我說話的對象。那些在深夜里寫給我的留言,于我是旅途中收到的信箋和祝福,讓我得以排遣路上的寂寞。 如今我要暫止行旅了。這本書是過去那一段在路上的歲月留給我的紀(jì)念品。我找來幾個一直在網(wǎng)上讀著我的隨筆文字的人為我隨意寫點什么。他們之中有半數(shù)我未曾謀面,也有半數(shù)以上不是寫手,甚至毫無寫作經(jīng)驗。我想讓他們在這本行旅手記里留下足跡,因為在這五年的行旅中,“讀者”本來就不可或缺。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