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瑪拉沁夫文集卷七文學評論


作者:瑪拉沁夫     整理日期:2015-12-19 18:59:15

1.瑪拉沁夫站在歷史的高度,用自己的作品呼應現實的變革,對民族的命運做深層的思考和追問,表現出強烈的歷史使命和真誠的大愛之心,斃叻虻膭(chuàng)作深深植根于蒙古族人民社會現實的土壤之中,通過更深刻更哲理化地揭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推導出充滿當代精神的主題。 2.我跟所有搞創(chuàng)作的人一樣,一直在尋覓自己的藝術感覺。我來自蒙古草原,作品描寫的也是草原,我的人生旅程與文學生涯都與草原緊密相聯。因而我的藝術感覺和藝術方位自然也離不開草原。3.創(chuàng)作成功的快意與喧囂很快過去,我沉靜下來開始對文學進行較為深層的思索。我有一個新的感悟,即一個成功的作家,似乎都不可或缺地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兩樣東西,一個是藝術感覺,一個是藝術方位。4.我的乳名叫斯坦扎布。我們這一代蒙古人誕生時,滿月的那一天父母抱著你去寺廟請喇嘛命名,如果你是男孩子的話。蒙古喇嘛都念藏文經,所以我跟許多蒙古男子一樣,乳名是藏語。斯坦扎布是什么意思?到現在我也弄不清楚。長大成人后,我改名為瑪拉沁夫,這是蒙古名字:牧童。 我一九三〇年生于原內蒙古卓索圖盟土默特旗的一個貧窮閉塞的蒙古山村,這個地方現歸屬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我從一九四六年開始寫作,一九五一年創(chuàng)作**篇小說《科爾沁草原的人們》,從那以后,我一直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出版過幾部長篇小說、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我也寫過幾部散文集和電影文學劇本。 我的作品題材比較廣泛,但主要筆墨都用在描繪草原生活上。草原,永遠是我心中的詩。5.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
  
本書簡介:
  《瑪拉沁夫文集》第七卷文學評論分三個部分:第一輯 創(chuàng)作談、第二輯 民族文學談、第三輯 評論與序言。該卷收錄了六十多篇瑪拉沁夫關于文學理論與創(chuàng)作的文章,書中談到了關于文藝工作的任務、責任、使命與方向;談到了深入群眾、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斃叻蛘驹跉v史的高度,用自己的作品呼應現實的變革,對民族的命運做深層的思考和追問,表現出強烈的歷史使命和真誠的大愛之心,斃叻虻膭(chuàng)作深深植根于蒙古族人民社會現實的土壤之中,通過更深刻更哲理化地揭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推導出充滿當代精神的主題。以深厚的民族情感、開闊的民族文化視野,把描繪草原的生活內涵與歷史淵源全方位地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斃叻虻男≌f是一種有別于其它類型的草原文化小說,這應該是瑪拉沁夫對中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一大貢獻。他說“世界上沒有一個作家是以寫一篇短篇小說就成為作家的。我要寫一部具有宏觀視野的史詩性長篇小說,寫草原,寫草原人民。沒有寫完這個絕不稱自己為作家!彼运恢痹谂(chuàng)作。也因此,瑪拉沁夫被譽為“中國第一個自覺地以寫草原為己任的作家”,斃叻蛟f:“我所有的知識、智慧和能力,我的潛力的發(fā)掘、開發(fā)和發(fā)展,都集中到一點上,那就是我們的黨,我們的共和國給我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機遇。我一輩子經歷了很多事情,一個蒙古族少年在文學道路上從毛澤東時代走到習近平年代,我感到非常榮幸。”他的話印證了其創(chuàng)作靈感都來自草原,他一生創(chuàng)作的主要作品,都是寫的那片他所熟悉的蒙古草原。他在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領域的創(chuàng)作成就、理論建樹、組織業(yè)績,與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六十余年的歷史同在。
  作者簡介:
   瑪拉沁夫,一九三○年八月八日出生,中國著名蒙古族作家,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作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曾多次獲得多種獎項,并受到老舍、茅盾等文學大師們的贊揚。一九四五年參加八路軍。一九四六年起從事文藝創(chuàng)作,一九五二年在《人民文學》雜志一月號上發(fā)表成名作《科爾沁草原的人們》。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四年入中央文學研究所,師從著名作家丁玲。一九五四年返回內蒙古,隨即掛職長期深入生活,先后任中國作協(xié)內蒙古分會常務副主席、內蒙古自治區(qū)文聯副主席、內蒙古自治區(qū)文化局副局長等職,斃叻蚴侵袊安菰≌f”流派創(chuàng)建人之一,長期從事少數民族文學工作。曾任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長和中國作家協(xié)會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主任。 一九八○年調北京工作,先后任《民族文學》主編,作家出版社社長、總編輯,中國作家協(xié)會書記處書記、常務書記、黨組副書記,斃叻蚴恰爸袊菰膶W的開拓者”,我國少數民族文學戰(zhàn)線的主要組織者和推動者。 
  目錄:
  第一輯創(chuàng)作談
  短篇小說雜談3
  談創(chuàng)作的準備15
  動筆前后49
  我的第一篇作品是怎樣寫成的?56
  文學創(chuàng)作的突破點61
  人物·感情·創(chuàng)新75
  電影創(chuàng)作讓我又愛又怕87
  美好的回憶93
  小議報告文學99
  關于電影《草原晨曲》的幾句話104
  毋庸沉默的回答106
  深入生活,刻苦創(chuàng)作,做一個才德兼?zhèn)涞淖骷?12
  青年作家的歷史使命116第一輯創(chuàng)作談 短篇小說雜談3談創(chuàng)作的準備15動筆前后49我的第一篇作品是怎樣寫成的?56文學創(chuàng)作的突破點61人物·感情·創(chuàng)新75電影創(chuàng)作讓我又愛又怕87美好的回憶93小議報告文學99關于電影《草原晨曲》的幾句話104毋庸沉默的回答106深入生活,刻苦創(chuàng)作,做一個才德兼?zhèn)涞淖骷?12青年作家的歷史使命116打造升級版中國文學風景129 第二輯民族文學談 不盡長江滾滾來137《民族文學》創(chuàng)刊詞150民族文學工作初議153前言瑪拉沁夫的文學創(chuàng)作及其歷史性影響——《瑪拉沁夫文集》總序吉狄馬加瑪拉沁夫被譽為中國草原文學的開拓者、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事業(yè)的重要推動者。他是中國第一個自覺地以寫草原為己任的作家,他的小說把蔥郁的草原呈現為生氣勃發(fā)的生命形式,把自我的藝術個性與民族的藝術傳統(tǒng)融合為充滿英雄意識與陽剛之氣的壯闊境界,浸透著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厚重,顯示出內在的詩意的張力。他站在歷史的高度,用自己的作品呼應現實的變革,對民族的命運做深層的思考和追問,表現出強烈的歷史使命和真誠的大愛之心。這使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具有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同時,作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作家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一直鍥而不舍地致力于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事業(yè)的建設和發(fā)展,為培養(yǎng)一批又一批新生代少數民族文學新人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斃叻蚴且晃粍(chuàng)作成就頗豐的杰出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史詩性經典巨著、長篇小說《茫茫的草原》(上下部),也有描寫重大題材的神采飛揚的中短篇小說和許多韻味悠然、行云流水般雋永清麗的散文及多部電影文學劇本,斃叻虻奈膶W成就,早已突破地域界限,蜚聲全國,走向世界。他不僅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yǎng),而且具有較深的文化學識和藝術素養(yǎng);不僅創(chuàng)作方向正確,而且在藝術上也刻意求精。因此,他的作品既豪放灑脫、英氣勃勃,又明麗清新、深切感人,具有鮮明的獨特風格,在我國百花爭妍的文壇上,是一束鮮艷奪目的草原之花。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領導下,少數民族文學蓬勃發(fā)展。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內蒙古已經形成了一個草原文學流派。一個流派的形成,必定需要有一個相當規(guī)模的文學群體,同時必定需要有幾位優(yōu)秀代表人物先行,瑪拉沁夫無疑就是那個年代草原文學的重要開拓者和先行者之一。瑪拉沁夫早在二十一歲時,因創(chuàng)作處女作《科爾沁草原的人們》而一舉成名。從此,才情畢現的瑪拉沁夫的創(chuàng)作就一發(fā)而不可收。其后的幾年時間里,他先后創(chuàng)作出了《春的喜歌》《在暴風雪中》《路》《迷路》《花的草原》《歌聲》《琴聲》《詩的波浪》等三十多篇小說,特別是用數年時間創(chuàng)作出反映蒙古族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而英勇斗爭的史詩性長篇小說《茫茫的草原》,以及電影文學劇本《草原上的人們》《草原晨曲》《沙漠的春天》《祖國啊,母親!》和影響了幾代人的著名報告文學《草原英雄小姐妹》等,這些作品都強烈地表現了作者一貫堅守的對祖國統(tǒng)一和各民族大團結的珍愛情懷,并以他已經形成的具有濃郁“草原味”的清靈、秀麗的藝術風格,對草原的變革和新生活、新人物,進行全情傾注地描繪,顯示出了瑪拉沁夫豐厚的民族情懷與民族文化的底蘊。文學大師老舍贊譽瑪拉沁夫為“文壇千里馬”(一九六三年)。文學巨匠茅盾于一九六二年發(fā)表近一萬字的長文,專門評點瑪拉沁夫的小說創(chuàng)作。他認為瑪拉沁夫的作品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十多年來始終一貫。茅盾先生的結語是“瑪拉沁夫富有生活的積累,同時他又富于詩人的氣質,這就成就了他的作品的風格——自在而清麗”。進入新時期以后,瑪拉沁夫以飽滿的時代意識和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先后發(fā)表了《第一道曙光》《踏過深深的積雪》《大地》《荒漠》《草原的浪花》《青青大草灘》,特別是他的短篇小說《活佛的故事》和中篇小說《愛,在夏夜里燃燒》,堪稱是中短篇小說難得一見的翹楚之作,充分展現了瑪拉沁夫掌握小說創(chuàng)作功底之深、藝術想象力與表現力之強!痘罘鸬墓适隆帆@得了一九八○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他的創(chuàng)作深深植根于蒙古族人民社會現實的土壤之中,通過更深刻更哲理化地揭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推導出充滿當代精神的主題;以深厚的民族情感、開闊的民族文化視野,把描繪草原的生活內涵與歷史淵源全方位地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斃叻蚴遣菰母枵,是藝術地繪制草原的高手。他所選擇的題材、提煉的主題、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具有濃郁的草原色調、草原氣質、草原風采。讀他的作品,我們可以體會到藝術的神秘的一面,它能把你輕輕帶到蒙古草原上,讓你猶如置身于一望無垠的綠草叢中,猶如看到了人歡馬叫的場景,聽到了一首首悅耳的牧歌。因此,人們稱瑪拉沁夫是中國草原文學的代表性作家,是名副其實的。因為,是他率先同幾位少數民族杰出作家一道,將整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帶進了一個新的層次,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大家知道,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是沒有草原文學這個概念的。雖有一些個體文學寫作活動,但由于各種原因,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一九五二年一月,瑪拉沁夫在《人民文學》上發(fā)表了《科爾沁草原的人們》,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一九五二年一月十八日《人民日報》在“文化生活簡評”中稱贊這篇小說是“寫了新的主題、新的生活,反映了現實生活先進的力量,用新的倫理和新的道德精神教育人民”的優(yōu)秀作品。也正是在那以后,敖德斯爾、超克圖納仁、云照光、安柯欽夫、扎拉嘎胡、朋斯克、張長弓、楊嘯、賀政民、馮國仁等一批內蒙古作家先后推出了一大批草原文學力作,其中有一些是漢族作家,對此瑪拉沁夫曾經做過這樣的解釋,他說:“草原文學這個概念不是民族性的,而是地域性的,是指寫草原這一特定地域的文學。內蒙古作家中的漢族同志,有的生在草原,長在草原,寫了一輩子草原,甚至去世后把尸骨都埋在了草原,例如著名作家張長弓等,他們的作品當然是屬于草原文學,他們本人當然是文學流派的重要成員。”瑪拉沁夫的這種開放性包容性的見解是公允的,得到了學界的認同。至此,內蒙古作家以一個群體姿態(tài)出現在當代文壇上。大草原是草原文學的母體,斃叻虿皇亲摰勒,他遵循毛澤東同志的教導,一直堅持深入生活。成名后,他在北京學習了兩年,一九五四年主動要求返回內蒙古,徑赴察哈爾草原,在基層掛職生活了三年,一九五八年到包鋼白云鄂博鐵礦擔任車間黨總支書記兩年,后受批判,被下放農村改造,參加“社教”“四清”長達三年之久(瑪拉沁夫卻坦然認為:對一個作家來說,那也算是接觸基層體驗生活)?傊,不管在順利時或是逆境中,瑪拉沁夫從來未曾消沉過,這一點,我們從他在不同境遇時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證。因為他對我們的黨、我們的共和國、我們這個時代的忠貞信念從未動搖過,斃叻虻膭(chuàng)作是蒙古民族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從文化全球化的高度和視角來審視瑪拉沁夫的小說藝術,我們不能不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瑪拉沁夫的小說是一種有別于其他類型的草原文化小說,這應該是瑪拉沁夫對中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一大貢獻。
  今天的講題是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因為沒有充分準備,和水平所限,比較雜亂,所以叫“雜淡”。短篇小說這一形式是從事散文創(chuàng)作的人離不開的。有專門寫短篇小說的作家,也有長、中、短篇都寫的作家,但完全不寫短篇的散文作家是很少的。短篇小說在讀者中影響很大,它反映生活敏捷,是文學樣式中駕馭起來比較容易的輕武器,因此,短篇小說這一形式廣泛地被作家和初學寫作者所采用。但是,真正把短篇小說寫好,卻很難。什么才算是短篇小說,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有的短篇小說,比如魯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是短篇小說,也可以說是散文。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有人說是散文,依我看其中有不少可以稱為短篇小說,因為它具有虛構的人物、環(huán)境和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短篇是與長篇相比較而言的。中國古典文學起初沒有長篇小說,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的某些故事,可以稱為短篇。中國的長篇小說是在明朝末年的話本和擬話本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從那時小說開始具有較大的情節(jié)性和眾多的人物形象描繪。中國的小說由說“小段子”(即短篇)開始,發(fā)展到幾十萬乃至上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小說的長短過分懸殊,因此,出現了“中篇”這個新詞兒。嚴格地說,長、中、短篇都不是一個很明確、清楚的概念。長篇與短篇是比較好區(qū)別的,中篇是長、短篇兩者之間的。以詩為例,究竟多長算為長詩?假如以二百行為長詩的標準,那么一百八九十行算不算長詩呢?如果說長詩是以有情節(jié)敘事為標準,那么抒情長詩怎么算?比如蒙古族詩人納·賽音朝克圖同志的《狂歡之歌》和巴·布林貝赫同志的《生命的禮花》,都是一千行左右的抒情詩,總不能叫作短詩吧!蒙古語把長篇叫“若曼”,中篇叫“陶吉”,短篇叫“烏古勒格”,都沒有篇幅長短的含意。顧名思義,所謂短篇者,其形式必然是短的。如果超出短的一定限度,就不屬于短篇了。一個題材怎樣表達,寫多長,作者在落筆之前,很難作出精確的預見。作者在寫一部長篇小說的第一個字時,能預見到這部作品究竟寫多長嗎?說不清楚的。作者只能大致上估計作品在什么地步上結束。我寫的東西不多又不怎么好,涉及過短篇小說、長篇小說、電影劇本和散文。中篇小說我只寫過一部,那是由一個特殊的題材決定的。我承認自己是短篇小說作家,我是通過短篇創(chuàng)作走進文學之門的,而且直到現在仍對短篇創(chuàng)作有很深的感情和興趣。為了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力,我對短篇小說這個專題,曾經從幾個側面作過一些探討和試驗,大體上分為五個側面:敘事、抒情、繪景、寫人、表義。一個好的短篇要力求較好地融合這幾個方面為一體,當然,在某一具體作品中,也不妨側重探討和試驗其中的一個方面。我寫的短篇小說中,有以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的寫法側重于敘事的;有敘事與抒情相結合但抒情色彩濃一些的;有情、景、事“三結合”的;有側重于寫人物,即人的個性和命運的。有的人說,短篇小說篇幅有限,抽不出筆墨去作風景描寫,但我認為一個好的短篇應當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讀來將更有興味。有的作品乍看起來,那些景物描繪是作者漫不經心寫來的,其實都是與作品主題的表達結合在一起的,或者說,都是為“表義”的。我認為作家應當把短篇創(chuàng)作當成自覺地提高藝術表現能力的一種活動。目前存在一個嚴重的傾向:短篇越寫越長,長到使短篇失掉了它的特點,乃至面目皆非。這里舉一個統(tǒng)計數字:《一九八○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評選獲獎作品集》,計498000字,除去附加文字7749字,正文共490251字。全書收三十篇作品,平均每一篇長達16333字;其中最長的是35802字。由此不難看出短篇小說越寫越長的傾向是很嚴重的。從藝術角度講,目前有些中篇小說是長篇小說的縮寫本,有些短篇小說是中篇小說的詳細提綱。依我個人的看法,《西線軼事》《喬廠長上任記》,都應是中篇(它們在中篇小說評獎中獲頭獎當之無愧),《鄉(xiāng)場上》才是短篇。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僅2900字,高玉寶的成名之作《半夜雞叫》也僅2900字。當然魯迅先生也寫過一萬多字的短篇。我的意思不是說短就一定好,長就一定不好。我是說,每種藝術形式都有它的特殊功能,可以避免相互混雜。好比田徑運動項目中有馬拉松長跑、八百米中跑和一百米短跑,它們的運動量和時間是根據人體生理學確定的,具有科學性,不能互相代替。作為一個運動員,不能用一百米短跑的方法,去跑八百米,也不能用八百米中跑的方法,去跑馬拉松。各有各的路子。小說創(chuàng)作的短、中、長形式,也都具有各自的特定功能。作家完全有自由運用短、中、長任何一種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但是當你運用短篇形式時,應當記住那個“短”字,切莫用洋洋數萬言淹沒了短篇的特性。在寫短篇的同行中,我很佩服林斤瀾和汪曾祺二位。他們二位是掌握了短篇創(chuàng)作特性以及表現這一特性所需要的技巧的能手,是掌握了短篇創(chuàng)作藝術真諦的能手。我不是評論家,對他們的作品作不了具體評論;但是我用作家的眼睛看見了他們短篇內涵的光彩。然而,在每年短篇小說評獎獲獎作者名單中,我總是失望地看不見他們二位的名字。這是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們褒譽作品過分注重作品所反映的題材,而對藝術方面的成敗得失卻評估得太不夠。題材是重要的,我們都愿力求反映我國社會生活中的重大題材。但是題材并不能決定作品的優(yōu)劣成敗。由于多年來在我們評論中過分偏重題材,因此短篇小說都往大題材(有時是大事件)上用勁兒,如一寫工廠就是三千萬、五千萬巨額款項之爭;寫個部門動輒省市一級,或者中央部、委;寫到政策就是一個地區(qū)如何從落后到先進(現在是由窮變富)……這么大的一些事,時間跨度這么長的一些事,在一個小小的短篇里能裝得下嗎?裝不下,硬塞;塞不進去,就把短篇往長拉。多年來還形成這么一種觀點,即把作品的題材與作品的政治性混同起來;而那個所謂的政治性又與作品的藝術性相游離、脫節(jié)。其實在文學中本沒有離開藝術性的政治性,也沒有離開政治性的藝術性,好的作品總是這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問題不在于寫什么,重要的是怎么寫和寫得怎么樣?不能說寫重大題材就一定得長。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是重大題材(重大到了概括幾千年的歷史),寫得也不長。圖解政策,寫過程,是短篇越寫越長的另外一個老問題!如政策如何貫徹下來,如何碰到阻力,又如何進行斗爭,克服困難,改變狀況,直到最后取得勝利。在一個短篇小說里想要表現出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結局的全過程,其結果必然造成篇幅過長。再如寫社會問題的作品,對社會上存在的“特權”、官僚主義、“走后門”等等弊病,也去有頭有尾地寫它的潛在因素、表現形式、造成的危害以及對它的揭發(fā)批判等等,這樣寫來也短不了。文學作品要反映社會生活,要批判社會生活中的弊端,但作為短篇創(chuàng)作應注意到它的藝術形式的特點。從某種意義上說,魯迅的《阿Q正傳》,也可以說是社會問題小說,作者對當時的社會現狀和各式各樣的人物,進行了深刻的觀察,感到中國人中有一種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為揭露和鞭撻這種“國民性”,作者從一個具體的人物——阿Q入手,通過阿Q這一典型形象的精神狀況、內心活動、生活經歷、追求和失敗等等,進行多方面的刻畫,完成了作者對“精神勝利法”這種“國民性”的揭示和批判。但是作者并沒有去寫“精神勝利法’的形成、存在及發(fā)展的過程,也沒有簡單地圖解“精神勝利法”這種“國民性”的概念。作者要表現的所有的東西,都是通過阿Q這個人物對一件件事情獨特的富于個性化的反應展現給讀者的。作家反映社會生活離不開藝術形象。黨的方針政策可以幫助作家認識生活,成為打開紛雜社會生活現象大門的鑰匙。但它不能取代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文學創(chuàng)作如果不是從人物的心靈、精神世界,乃至命運等方面進行開掘,而從概念出發(fā),圖解政策,圖解社會問題,或者寫政策與社會問題的存在和發(fā)展的過程,必然造成作品的龐雜與冗長。例如當前反映農村生產責任制題材的作品,無異作者的意圖都是好的,但不少作品內容與寫法大致雷同,有一種新的公式化傾向。黨的三中全會確定的農村政策,給農村帶來大好形勢,作家應該滿腔熱情地反映農村的新面貌。但我們不能從圖解政策入手,而應從生活和形象落筆,寫出新時期廣大農民的思想感情、精神狀態(tài)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新的關系,包括新的矛盾沖突等等。還有一個造成短篇小說長的原因,就是有些作品生活素材的色彩太濃,藝術概括和藝術典型化不足。有些作品幾乎是生活素材的簡單的反映,沒有經過對生活素材和生活原型進行藝術升華和藝術創(chuàng)造,這必然也使作品繁雜而又冗長。作家的任務就在于使生活素材和生活原型,在他的筆下閃射出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色彩與光澤。最近我到青海,碰到這么一個生活素材:近年來廣大牧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得很快,許多貧窮的牧民經濟上富裕起來了,但是在物質生活提高的同時,精神文明的提高沒有跟上,出現了個別富裕起來的牧民,搞朝拜之類的迷信活動,甚至遠行到拉薩。有這么一對老夫婦,把實行新的經濟政策后所得到的錢,不是用在提高生活和再生產上,而是遠行朝佛,耗盡了他們的全部錢財。過大年時,牧民們家家戶戶都是喜氣洋洋,唯獨這對老夫婦圍坐在帶著寒光的爐火旁挨餓。即使這樣,老夫婦倆還沒認識到迷信活動的害處,相反精神上卻感到莫大的安慰與滿足,終于了結了他們多年來朝拜“圣地”的夙愿。不要說明年的生產安排了,就連今年年關都過不去了!人由窮可以變富,同時由富也可以變窮。黨的新經濟政策使窮苦牧民富起來;但是如果人們的精神文明不能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那么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愚昧落后的行動,同樣也會阻礙和破壞我們物質文明的建設。這是光明中的陰暗,溫暖中的冷峻,歡悅中的悲!對這樣一個題材,如果處理得好,開掘得深,可以寫出一篇具有深刻意義的好作品,但是如果只是寫一些表面現象,那么也會成為一篇平庸之作。所以說,題材是重要的,但它不能決定作品的優(yōu)劣、成敗。同一個題材,不同思想水平與藝術水平的作家,可能寫出截然不同水平的作品來。所以對作品的評估,不能以題材論高低。林斤瀾、汪曾祺可能常常吃虧在題材上,這使人感到有點不公正。
  





上一本:瑪拉沁夫文集卷八電影文學劇本 下一本:不愛你不行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瑪拉沁夫文集卷七文學評論的作者是瑪拉沁夫,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