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


作者:宋兆霖     整理日期:2015-11-05 11:04:24

1.全景展現百年諾獎風采,**呈獻著名翻譯家李玉民先生經典譯著、2014法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迪亞諾代表作《一代青春》精彩篇章。
  2.權威、超值的精裝典藏版“文學百科全書”。著名翻譯家、外國文學專家宋兆霖先生、高莽先生聯(lián)袂主持編纂,100多位資深翻譯家傾力完成。
  3.獨家收錄《世界文學》前主編、著名外國文學專家高莽先生為歷屆諾獎作家精心繪制的肖像。
  4.編排體例緊湊、別致,兼具文學性與史料性。網羅1901-2014年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大師名家傳略、肖像、授獎詞和代表作。
  
本書簡介:
  “諾貝爾文學獎一會兒授予通俗文學作家高爾斯華綏和賽珍珠,一會兒授予執(zhí)意求新者艾略特和?思{,一會兒又授予鮮為人知的大師辛格和米沃什,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托爾斯泰和哈代不能獲獎?為什么亞洲的獲獎者寥寥無幾?”(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謝爾埃斯普馬克)
  盡管爭議眾多,諾貝爾文學獎因何還是影響力最大的世界性文學獎?或許讀者能從這部全景呈現1901-2014年各國史詩級文學巔峰盛宴的《諾貝爾文學獎全集》中找到答案。
  本套書由著名翻譯家、外國文學專家宋兆霖先生、高莽先生聯(lián)袂主持編纂修訂。全集分為上下兩卷,收錄了1901年至今所有獲獎作家的代表力作或精典之作。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位作家的作品前面,均列有傳略、授獎詞或授獎公告,以便讀者對該作家的生平情況、文學活動、代表作品、創(chuàng)作風格和獲獎理由等有所了解。入選本諾獎集的作品,均由特邀著名翻譯家全情釋譯。
  作者簡介:
  宋兆霖(著名翻譯家、外國文學專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筆名雨林、林天水等。譯著有長篇小說《赫索格》、《奧吉馬奇歷險記》、《最后的莫希干人》、《間諜》、《雙城記》、《大衛(wèi)科波菲爾》、《呼嘯山莊》、《簡愛》、《魯米詩選》等50余種,主編作品多部,另發(fā)表小說、詩歌、論文等2000余萬字。
  高莽(《世界文學》前主編、著名翻譯家、肖像畫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俄友好協(xié)會顧問,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會員。2004年11月中國譯協(xié)表彰其為資深翻譯家。曾用中文完美詮釋了岡察爾、帕斯捷爾納克、卡達耶夫普希金、萊蒙托夫、舍甫琴柯、布寧、葉賽寧、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爾納克、曼德爾施坦姆等作家的多部作品。繪畫作品為中國現代文學館、外國文學館典藏之寶。
  1901-2014年歷屆諾貝爾獲獎作家全面集結,從1901年的蘇利普呂多姆,到黑塞、?思{、加繆、薩特、馬爾克斯,再到莫言、門羅及今年的莫迪亞諾,大師名家悉數收錄。宋兆霖(著名翻譯家、外國文學專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筆名雨林、林天水等。譯著有長篇小說《赫索格》、《奧吉馬奇歷險記》、《最后的莫希干人》、《間諜》、《雙城記》、《大衛(wèi)科波菲爾》、《呼嘯山莊》、《簡愛》、《魯米詩選》等50余種,主編作品多部,另發(fā)表小說、詩歌、論文等2000余萬字。
  高莽(《世界文學》前主編、著名翻譯家、肖像畫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俄友好協(xié)會顧問,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會員。2004年11月中國譯協(xié)表彰其為資深翻譯家。曾用中文完美詮釋了岡察爾、帕斯捷爾納克、卡達耶夫普希金、萊蒙托夫、舍甫琴柯、布寧、葉賽寧、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爾納克、曼德爾施坦姆等作家的多部作品。繪畫作品為中國現代文學館、外國文學館典藏之寶。
  1901-2014年歷屆諾貝爾獲獎作家全面集結,從1901年的蘇利普呂多姆,到黑塞、?思{、加繆、薩特、馬爾克斯,再到莫言、門羅及今年的莫迪亞諾,大師名家悉數收錄。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PatrickModiano,1945—),出生在法國的布洛涅-比揚古一個富商家庭,父親是意大利猶太人后裔,母親是比利時演員。
  二○一四年十月九日,瑞典學院將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莫迪亞諾,理由是“他用記憶的藝術,召喚最難把握的人類命運,揭露了占領時期的生活世界”。莫迪亞諾由此成為第十五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人。
  莫迪亞諾的作品語言簡明流暢、優(yōu)美穩(wěn)健、詼諧幽默、富有寓意,被稱為是“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他的作品著重探索和研究當代人的存在及其與周圍環(huán)境、現實的關系。
  目錄:
  :1901蘇利-普呂多姆
  1902蒙森
  1903比昂松
  1904弗·米斯特拉爾
  1904埃切加賴
  1905顯克維奇
  1906卡爾杜齊
  1907吉卜林
  1908奧伊肯
  1909拉格洛夫
  1910海澤
  1911梅特林克
  1912豪普特曼
  1913泰戈爾
  1915羅曼·羅蘭上冊
  目錄:
  1956希門內斯
  1957加繆
  1958帕斯捷爾納克
  1959夸西莫多
  1960佩斯
  1961安德里奇
  1962斯坦貝克
  1963塞菲里斯
  1964薩特
  1965肖洛霍夫
  1966阿格農
  1966薩克斯
  1967阿斯圖里亞斯
  1968川端康成
  1969貝克特
  1970索爾仁尼琴
  1971聶魯達
  1972伯爾
  1973懷特
  1974雍松
  1974馬丁遜
  1975蒙塔萊
  1976貝婁
  1977阿萊克桑德雷
  1978辛格
  1979埃利蒂斯
  1980米沃什
  1981卡內蒂
  1982馬爾克斯
  1983戈爾丁
  1984塞弗爾特
  1985西蒙
  1986索因卡
  1987布羅茨基
  1988馬哈福茲
  1989塞拉
  1990帕斯
  1991戈迪默
  1992沃爾科特
  1993莫里森
  1994大江健三郎
  1995希尼
  1996希姆博爾斯卡
  1997達里奧·福
  1998薩拉馬戈
  1999格拉斯
  2000高行健
  2001奈保爾
  2002凱爾泰斯
  2003庫切
  2004耶利內克
  2005哈羅德·品特
  2006奧爾漢帕穆克
  2007多麗絲萊辛
  2008勒克萊齊奧
  2009赫塔繆勒
  2010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2011托馬斯特蘭斯特勒默
  2012莫言
  2013艾麗絲·門羅
  2014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前言前言
  一八九六年十二月十日,瑞典著名發(fā)明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意大利圣列莫的別墅中去世。他的遺囑的發(fā)表,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他捐獻出自己幾乎所有的巨額財產,用來獎勵那些為世界和平和在科學、文學領域內作出杰出貢獻的人們。遺囑寫道:
  我所留下的全部可變換為現金的財產,將以下列方式予以處理:這份資金將由我的執(zhí)行者投資于安全的證券方面,并將構成一種基金;它的利息將每年以獎金形式,分給那前言
  一八九六年十二月十日,瑞典著名發(fā)明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意大利圣列莫的別墅中去世。他的遺囑的發(fā)表,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他捐獻出自己幾乎所有的巨額財產,用來獎勵那些為世界和平和在科學、文學領域內作出杰出貢獻的人們。遺囑寫道:
  我所留下的全部可變換為現金的財產,將以下列方式予以處理:這份資金將由我的執(zhí)行者投資于安全的證券方面,并將構成一種基金;它的利息將每年以獎金形式,分給那些在前一年里曾賦予人類最大利益的人。上述利息將被平分為五份,其分配方法如下:一份給在物理學方面作出最重要發(fā)現或發(fā)明的人;一份給作出過最重要的化學發(fā)現或改進的人;一份給在生理和醫(yī)學領域作出過最重要發(fā)現的人;一份給在文學方面曾創(chuàng)作出有理想主義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一份給曾為促進國家之間的友好、為廢除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舉行與促進和平會議作出過最大或最好貢獻的人……
  于是聲名卓著的諾貝爾獎就隨之產生,其中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或醫(yī)學、文學和和平獎(一九六八年瑞典銀行又出資增設了經濟學獎,一九六九年第一次頒發(fā))。把文學獎與科學獎、和平獎并列,本身就表明這位具有博大襟懷的發(fā)明家的遠見卓識。他是一位發(fā)明家,也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試圖通過自己設立的這個大獎,鼓勵人類在物質文明和精神生活上取得盡可能同步和諧的發(fā)展,因為他關注的不僅是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也關注著人類道德精神的成長以及人類未來的命運和世界的前途。這也許可以稱之為“諾貝爾精神”。
  關于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定,歷來頗多爭議,主要不外是公正合理與否之類。說起來,瑞典學院的那班評獎委員和院士們也是夠為難的。因為按照遺囑規(guī)定,文學獎應給予“在文學方面曾創(chuàng)作出有理想主義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所謂“最佳作品”,想必是指在國內外得到評論家好評和讀者歡迎的作品。這說來容易,可評之不易。文學觀念、藝術標準、審美情趣、鑒賞口味,必然各有所好,不盡相同。至于何謂“理想主義傾向”,則更是眾說紛紜了。諾貝爾本人并未對此作過任何解釋,瑞典學院那些評獎的老先生們的理解和把握,也未必完全符合諾貝爾的初衷。因而有人說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歷史似乎就是一連串解釋一份詞語含糊不清的遺囑的歷史!
  最初,評獎委員們把“理想主義傾向”解釋成維護二十世紀初理想主義的一種保守觀點,要求入選作家的創(chuàng)作都能符合傳統(tǒng)文學的風范,而對當時激烈批判傳統(tǒng)文化和科技文明的作家則采取排斥態(tài)度,因而像列夫·托爾斯泰、易卜生、左拉、哈代等文學巨子都未能入選,留下了歷史性的遺憾。而且由于歐洲中心主義的深刻影響,囿于瑞典本身的處境和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以及專業(yè)知識上的不足,使得瑞典學院的視線只限于歐洲,主要是西歐和北歐。
  后來,評委們又解釋說,諾貝爾的“理想主義傾向”是“對宗教、君主政體、婚姻以及整個社會秩序采取批判態(tài)度”。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則解釋為“對人類的深刻同情”與“廣泛的博愛主義”。這說明瑞典學院已逐漸擺脫初期的拘謹和保守態(tài)度,開始樹立起現代文化和文學觀念,明顯地增強了現代人類的文化意識。這一時期獲獎的雖然大多為現實主義作家,但他們的作品大都相當鮮明地體現出強烈的文化批判意識。如在托馬斯·曼、劉易斯的小說和皮蘭德婁、奧尼爾的戲劇中,關注的已不僅僅是社會的不公,而是人性的完整和自由,對人性扭曲、異化的探討已成為相當重要的主題之一。這一階段,瑞典學院的視線雖然主要仍落在歐洲,但也逐步擴大到美洲、亞洲。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出現了較大變化。評委們看重的是“文學的開拓者”,同時認識到,對人類生存價值和生存困境的真實描繪,是富有歷史深度的“理想主義傾向”,因而在這段時期內獲獎的,有許多是現代主義作家,如托·斯·艾略特、?思{、加繆、薩特、貝克特等等。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瑞典學院又轉而特別重視“地方上的文學巨匠”,從而使獲獎者擴大到澳洲、非洲,同時也把一些在當地聲名卓著而在世界文壇默默無聞的作家,推到了全世界讀者的面前。從近年的情況看,瑞典學院似乎很重視通過多元交融取得豐碩成果的作家,如既有現實主義題旨,又有阿拉伯風味和現代新手法的馬哈福茲,熔本民族傳統(tǒng)、東方哲學和法國超現實主義為一爐的帕斯,既繼承印第安人和黑人傳統(tǒng),又吸收歐美當代觀念的沃爾科特,能很好地把黑人傳統(tǒng)、現實題旨和現代手法結合在一起的托尼·莫里森,以及有著多元文化身份的奈保爾,等等。此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還有較多的詩人獲獎,有人認為,這反映了瑞典學院想以“純詩”來復興一種人文精神。一九九七年意大利劇作家達里奧·福和二三年南非作家?guī)烨械墨@獎,則表明評委們對當代社會中普通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存困境的關注。
  綜觀一百多年來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定,瑞典學院的評獎委員和院士們對評選標準的理解和把握,一直在不斷改變和改進之中,這一過程也反映了評獎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大家都知道,評獎不易,評文學獎更難。在文學領域里,一切選擇都可能會有爭議。而且,那班評獎委員和院士們畢竟囿于自身的歷史條件、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文化背景、文學觀點、審美情趣等等,這樣一個國際性的大獎,要評得大家滿意,完全“公正合理”,恐怕更是難上加難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定,說到底,畢竟是一家之言,當然這是一“大家”之言。綜觀一百多年來的授獎情況,雖有不少文學大家未能獲得這一殊榮,也有一些獲獎者似嫌不足,但大部分獲獎作家應該說得到全世界的公認,是二十世紀的文學精英。他們?yōu)槿祟惲粝铝司哂袝r代意義和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優(yōu)秀作品,或者在某個時期、某一地區(qū)、某種形式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作品?傊,諾貝爾文學獎的地位和價值,它的世界性和權威性,是應該予以肯定的。正是基于這種看法,我們選編了這套《諾貝爾文學獎全集》,意在向我國讀者介紹有關諾貝爾文學獎的全部情況,其中包括獲獎作家的代表作品和優(yōu)秀作品、獲獎的原因、他們的生平傳略、時代背景、文學觀念、文學成果等,供我國讀者欣賞和借鑒,并得以了解諾貝爾文學獎的全貌,而且也可讓讀者進一步了解二十世紀以來世界文壇的概況和文學潮流的變遷,從中得到啟迪和裨益。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分上、下兩卷,收入了自一九〇一年頒獎以來獲獎作家的代表作品或優(yōu)秀作品。在每位作家的作品前面,均列有《傳略》和《授獎詞》(或《授獎公告》)以便讀者對該作家的生平情況、文學活動、代表作品、創(chuàng)作風格和獲獎理由等有所了解。入選本作品集的作品,除少量屬轉譯外,均直接自原文譯出,其中包括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意大利、捷克、希臘、波蘭、瑞典、阿拉伯、孟加拉等文種。譯者則均為各國文學的知名譯家和研究專家。在本作品集的選編過程中,瑞典諾貝爾獎基金會多次無償提供了寶貴的原文資料,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及全國各地許多知名譯家朋友給予了大力支持,《世界文學》前主編、著名翻譯家、肖像畫家高莽先生不僅為本作品集提供了譯稿,還專為獲獎作家畫了頭像,謹在此一并深表謝意。
  宋兆霖黑塞
  他的風格始終是令人贊嘆的,不論是在表現反抗和超人的忘我境界還是在表現寧靜的哲學沉思均達到了完美無瑕。
  自從里爾克和喬治謝世之后,他就一直是當代德國的第一流詩人。他將細膩純正的風格與流動的情感溫暖熔于一爐,而且他的音樂似的表現形式在我們的時代無與倫比。
  (瑞典學院常務秘書安德斯奧斯特林)
  ?思{
  作為一名深入探究人心的心理學家,他在所有在世的英美小說家當中是無可匹敵的大師,他的同仁們也并不擁有他那種怪誕的想象力和他那種創(chuàng)造人物的能力。
  他堪稱山水畫畫家,像獵手一樣對自己的獵場了如指掌,有著地質學家的精確和印象派藝術家的敏感。
  (瑞典學院院士佩爾哈爾斯特龍)
  薩特黑塞
  他的風格始終是令人贊嘆的,不論是在表現反抗和超人的忘我境界還是在表現寧靜的哲學沉思均達到了完美無瑕。
  自從里爾克和喬治謝世之后,他就一直是當代德國的第一流詩人。他將細膩純正的風格與流動的情感溫暖熔于一爐,而且他的音樂似的表現形式在我們的時代無與倫比。
 。ㄈ鸬鋵W院常務秘書安德斯奧斯特林)
  福克納
  作為一名深入探究人心的心理學家,他在所有在世的英美小說家當中是無可匹敵的大師,他的同仁們也并不擁有他那種怪誕的想象力和他那種創(chuàng)造人物的能力。
  他堪稱山水畫畫家,像獵手一樣對自己的獵場了如指掌,有著地質學家的精確和印象派藝術家的敏感。
  (瑞典學院院士佩爾哈爾斯特龍)
  薩特
  他那思想豐富、充滿自由氣息和探求真理的作品已對我們的時代發(fā)生了深遠影響。這位榮譽的獲得者已經表示,他不希望接受諾貝爾文學獎,但他的拒絕并未能改變本獎頒贈的有效性。
 。ㄈ鸬鋵W院公告)
  馬爾克斯
  死亡在加西亞馬爾克斯所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的世界中,也許是置身幕后的最重要的導演……但是這種死亡的意識和生命的悲劇意識被敘述的無限而機智巧妙的活力沖破了,這活力代表了現實與生命本身的既使人驚恐又給人啟迪的生機勃勃的力量。
 。ㄈ鸬鋵W院常務秘書拉爾斯吉倫斯坦)
  一度青春
  孩子在花園里玩耍,快到每天下棋的時候了。
  “明天早晨就給他拆下石膏了!眾W迪兒說道。
  她和路易坐在木屋的涼棚下,遠遠觀賞他們一對兒女:他們正同維特爾多的三個孩子在草坪上奔跑。兒子才五歲,左胳臂打了石膏,但似乎并不妨礙玩耍。
  “他打石膏有多長時間啦?”路易問道。
  “將近一個月了!
  兒子從秋千上滑下來,過一周才發(fā)現他骨折了。
  “我去洗個澡兒!眾W迪兒說了一句。
  她上了二樓。等她回來,他們就下棋。路易聽見浴室里嘩嘩放水的聲響。
  大路的那一邊,在一排杉樹后面,坐落著纜車機房,像一個溫泉療養(yǎng)地的小火車站。這在法國似乎是首批建造的。路易望著纜車緩緩爬上弗拉茲山坡,鮮紅的車廂襯著夏季的青山,非常醒目。孩子們騎著自行車在杉樹之間穿來穿去,駛向纜車機房旁邊的樹蔭空地。
  昨天,路易摘掉了木屋門臉兒的那塊木牌,扔到落地窗下的地上。牌子上的白字是他寫的:“快樂之家”原文為英文:SunnyHome。。十二年前,他倆買下這幢木屋,改成兒童膳宿公寓,不知道起個什么名字好。奧迪兒喜歡法國名字:“淘氣鬼”或“小精靈”;但是,路易
  認為,起個英國名字更響亮,能吸引主顧。最后,他們決定選用“快樂之家”。
  路易拾起“快樂之家”木牌,等一會就收進抽屜里。他松了一口氣。兒童膳宿公寓,至此收攤了。從今天開始,他們就自家使用木屋了。他要把花園里端的板房改成茶館餐廳;到了冬季,人們乘索道上山之前,會來這里喝茶進餐的。
  孩子們現在玩捉迷藏,在他們喧鬧和笑聲中,暮色漸漸從花園和谷底升起。明天,六月二十三日,正是奧迪兒的三十五歲生日。再過一個月,他也滿三十五歲了。為了慶賀奧迪兒的生日,他邀請了維特爾多夫婦及其子女,還邀請了阿拉爾。阿拉爾從前是滑雪運動員,現在開了一家小小的體育用品商店。
  紅車廂開始下坡,隱沒在杉樹叢中,繼而重新出現,始終
  平穩(wěn)地繼續(xù)移動?梢酝娎|車反復升降,直至晚上九點鐘,
  最后一趟在滑下弗拉茲山坡時,看上去就像一只大黃螢了。
  “這小子,真勇敢……”
  大夫輕輕拍了拍孩子的臉蛋。最心疼的還是奧迪兒。剛才,大夫用一件器具切石膏,速度真快,如同電鋸截斷圓木。石膏上還有奧迪兒畫的花,一會兒就露出胳膊,完好無損,并不像奧迪兒所擔心的那樣,皮膚既未干枯,也未變成灰白色。孩子活動胳膊,慢慢打彎兒,他還不大相信,嘴角掛著專注的笑意。
  “現在,你可以再把它摔斷了。”大夫還說了一句。
  奧迪兒答應過孩子,先吃個冰淇淋再回木屋。母子二人來到湖邊,面對面坐到一家咖啡館的露天座上。孩子挑了黃連木果草莓冰淇淋。
  “拿下石膏了,你高興嗎?”
  孩子沒有應聲,他表情嚴肅,正聚精會神地吃冰淇淋。
  母親注視著他,心想多少年之后,他還會記得胳膊上打的繪花石膏嗎?他童年的第一件往事?由于太陽晃眼,他瞇起了眼睛。湖面上的霧氣消散了,今天是她三十五歲生日。不久,
  路易也到三十五歲了。人到三十五歲,還會發(fā)生什么新事兒嗎?她心里這么琢磨,同時想到剛才從石膏里露出來的胳膊、完好無損的皮膚。真好像是他自己撐破別人用以囚禁他的這個外殼。人到三十五歲,生活還能從零開始嗎?多嚴重的問題,她不禁微笑起來。應當問問路易。她感到答案是否定的。人到這種年齡,就像抵達平靜的區(qū)域,腳踏浮艇在展現在面前這樣的湖面上自動滑行。而子女會長大成人,離開父母。
  眼角有根睫毛磨眼睛,她從小手提包里掏出一個胭粉盒,盒是空的,只因里面鑲個小圓鏡子才一直使用。她未能拔掉那根睫毛,便端詳自己的臉蛋兒。這張臉未變,還是二十歲那時的模樣兒。當年嘴角沒有細紋,但其他部分沒有變化,的確沒
  變……路易也沒有變,他稍稍瘦了點兒,不過如此……
  “生日好,媽媽!
  孩子講這句話笨嘴笨舌,但還有幾分得意。她摟抱親了兒子。如果孩子在出生之前就認識父母,在他們還未當父母、只有他們自己的時候,就認識他們,那該多有意思啊……她的童年是在祖母家度過的,那是在巴黎夏爾-克羅街,從那里分出好幾條公共汽車線路……走出不遠就是圖雷勒游泳池的灰色建筑物、電影院和塞呂里埃林蔭大道的斜坡。如果有點想象
  力,在旭日初升、霧氣未散的早晨,這條陡峭的坡路好似通向大海。
  “現在該回家了……”
  奧迪兒讓兒子坐在身邊,她開車沿路上坡回木屋,嘴上無意識地哼唱著什么。不久她就發(fā)覺哼的是一出輕歌劇的起始幾個拍節(jié);這出輕歌劇名叫《夏威夷的玫瑰》,她曾在日內瓦的
  一家舊貨商店里買到唱片,真是意外的收獲……
  他們坐在纜車機房前的綠漆長椅上,他們的兒子騎自行車穿過空場。一輛有穩(wěn)定裝置的自行車。奧迪兒頭枕著路易的膝蓋,躺著看一本電影畫報。
  孩子騎車軋過一塊又一塊太陽透過樹叢的光斑,然后又開始他所說的“繞大圈兒”。他不時停下,撿一個松果。纜車管理員在機房門口抽煙,他頭戴大蓋帽,身穿藍制服,一副車站
  站長的神氣。
  “怎么樣,情況好嗎?”路易問道。
  “不行。今天乘客不很多……”
  沒什么關系。即使空著,紅色纜車也要按時出發(fā)。這是規(guī)定。
  “今天可是大晴天兒。”管理員說道。
  “還沒有到度假的高峰,”路易說,“瞧著吧,再過半個月……”
  孩子繞空場轉圈兒,車子越蹬越快。奧迪兒戴上墨鏡,翻閱畫報,因為有風,手緊緊掐住頁數。
  他在睡眠中,聽見孩子們的喊叫聲時近時遠,時遠時近,給他的感覺就像不同光的強變、太陽光影的變幻。不過,他總是做同一場夢:他高高坐在自行車賽場空無一人的看臺上,望
  著他父親緊握車把,在跑道上慢慢繞圈兒。
  有人叫他,他睜眼一看,是女兒站在面前沖他笑。她差不多跟奧迪兒一樣高了。
  “爸爸……客人要到了……”
  她穿一身紅裙子,這出乎路易的意料。她十三歲了。路易剛從夢境中醒來,神智還不清楚,他挺奇怪女兒這么高了。
  “爸爸……”
  她責備地沖他笑一笑,抓住他的手,想把他從長沙發(fā)上拉起來。路易往回用力,過了一會兒,他就順從地讓女兒拉起來,親了親她的腦門兒。他來到平臺上。夜幕還未降臨,他從一排杉樹中間望去,只見一伙人上坡朝木屋走來,已經聽出阿拉爾低沉的嗓音、瑪爾蒂娜維特爾多的笑聲。遠處,紅色纜車順著弗拉茲山坡緩緩滑動,好似草叢里的瓢蟲。
  客廳里的燈全部熄掉。路易、奧迪兒、維特爾多和他妻子、阿拉爾,以及孩子們,都圍著桌子等待。路易的女兒端著蛋糕從廚房走出來,蛋糕上插著八支點亮的蠟燭:三支表示十歲的、五支表示一歲的。她朝他們走過去,大家唱道:
  “祝你生日快樂……”
  她將托盤放到桌子中央。所有人,一個接一個擁抱奧迪兒。
  “請問,”維特爾多問道,“您到三十五歲,有何感受?”
  “快要到當奶奶的年齡了!眾W迪兒答道。
  “別胡說,奧迪兒!
  “應當吹滅蠟燭,媽媽……”
  奧迪兒朝蛋糕俯下身,用力一吹。
  “一下全吹滅啦!”
  眾人鼓掌,又打開電燈。
  “唱支歌!唱支歌!”
  “奧迪兒要給我們唱《馬路之歌》。”路易說道。
  “不行,不行……絕對不行……”
  奧迪兒切開蛋糕。五個孩子離開餐桌,全聚在平臺的邊上。奧迪兒和路易給他們每人一份蛋糕,用小碟端去。
  “他們夫婦不是想去睡覺吧?”維特爾多的妻子瑪爾蒂娜說道。
  “可不管那許多。今日不同往常,”阿拉爾操著渾厚的嗓音說,“不是天天過三十五歲生日!
  維特爾多看了看表。
  “我想該走了,路易,實在抱歉打擾你們!
  他要去巴黎,乘二十三點三分的夜班火車,路易提議開車送他去車站。
  “走吧!”路易說道。
  維特爾多的妻子、阿拉爾和奧迪兒坐到平臺上聊天。阿拉爾的聲音壓過其他人。夜晚悶熱,遠處傳來隆隆的雷聲。
  維特爾多在起居室中央打開黑色皮包,似乎要匆忙檢查一下忘記什么沒有。孩子們擁擠著上樓。他們急促的腳步聲穿過二樓大房間,逐漸減弱。在路易跟著維特爾多要走出木屋時,奧迪兒離開平臺趕到他面前。
  “生日好。”路易說道。
  “噯,別貧了……”奧迪兒說道。
  “您到了三十五歲,有何感受?”
  奧迪兒抓住他肩頭搖晃。
  “別貧了……很快就要輪到你了……”
  路易緊緊地摟住她,兩人哈哈大笑。有生以來,他們這是頭一回慶祝自己的生日。怪念頭……不過,既然孩子覺得開心……
  維特爾多把手提箱和黑皮包放到汽車后座上,然后坐到路易的身旁。
  “實在抱歉,路易……”
  “哪里,哪里……五分鐘就到車站了……”
  路易慢慢啟動汽車,過一會兒,他就讓發(fā)動機熄了火。汽車沿著筆直的小路靜靜地沖下去。
  “您什么時候回來?”路易問道。
  “下周末。我希望八月份,再同瑪爾蒂娜和孩子們到這兒來度假。你們運氣真好,終年待在山區(qū)……
  “我想,我在巴黎肯定過不慣!甭芬渍f道。
  他打開收音機的開關,這也是習慣,每次開車總聽收音機。
  “您在這兒落戶有多久啦?”維特爾多問道。
  “十三年了。”
  “可是我們,買下這幢木屋也只有六年……”路易又說。
  “在我的印象里,你們在這兒的時間很久了!
  維特爾多和路易同齡,他在巴黎一家進出口公司里供職。每年圣誕節(jié)和復活節(jié),他和瑪爾蒂娜都要帶孩子來這里滑雪,還經常把孩子托付給奧迪兒和路易,讓他們跟“快樂之家”的孩子一塊玩耍……
  “這么說,這個公寓,就算關門啦?”
  “關門了,”路易笑道,“木屋我們自家使用了……孩子們能在房間里滑旱冰了……”
  “那么您呢,現在打算干什么?”
  “也許同阿拉爾合伙,開一個餐廳茶館,接待乘纜車的人!
  “歸根結底,您是對的,”維特爾多說道,“……我也一樣,真想全部放下,搬到這兒來生活……”
  駛到頭一個彎道,向左拐,順著王家飯店的圍墻。路易重又啟動發(fā)動機。
  “孩子們在這兒生活,肯定比在巴黎快樂,”他說,“我呢,希望兒子當滑雪教練……”
  “真的嗎?那么,您姑娘呢?”
  “姑娘嘛,那就難說了……”
  他搖下車窗。暴風雨似乎逼近了。
  “你們在巴黎住過吧?”維特爾多問道。
  “住過,那是很久以前的事兒了。”
  他在站前停車,打開車門,拿起維特爾多的行李。
  “受累,路易……”
  兩人穿過熒光燈雪亮、但空蕩蕩的小候車室。維特爾多將車票塞進檢票機。
  “這些機器,越來越復雜了,”路易說道,“幸好我不再旅行了……”
  列車已經到站。
  “再見,路易……星期五見……”
  路易送上站臺,幫他把手提箱和黑皮包拿到臥鋪車廂里。
  維特爾多抬起車窗,微笑著探出頭來。
  “星期五見……我把瑪爾蒂娜和孩子們托給你了。您要嚴厲……”
  “非常嚴厲……跟往常一樣……”
  路易返回,穿過候車室的時候,看到關閉的窗口旁邊有一臺售糖果機。他往口里塞進兩枚硬幣。有個東西掉出來,包著艷紅金黃兩色紙,是一塊俗稱“巖石”的巧克力。咦,還有這玩
  意兒呢……奧迪兒常到科蘭庫爾街那家面包鋪買這種糖。這就算給她的生日禮物了。
  在廣場的對面咖啡館玻璃窗里邊,有幾個人影對著電視屏幕一動不動。一個女歌手的聲音傳到他耳畔。只聽見有幾分沙啞的歌喉,聽不清歌詞。刮起一陣溫煦的風,返回的路上,
  開始掉雨點了……
  十五年前的秋季,圣洛一連下了幾天雨,兵營院子里積了幾大攤水。他誤走進水洼里冰冷的水沒到腳腕子,跟鐵箍一樣。
  他拎著白鐵皮箱子,向哨兵打了個招呼,走到大街路口時,不由自主地回頭,再看一眼那幢在他生活中失去作用的土褐色營房。
  這身法蘭絨便裝,上衣勒胳肢窩,褲子箍大腿。他需要一件大衣過冬,尤其需要一雙鞋對,要有一雙大號膠底鞋。
  布羅西埃約他七點鐘在陽臺咖啡館見面。他認識布羅西埃已有兩個月,此刻猛然想到,布羅西埃對他說正巧路過圣洛,肯定說了謊話。這人“生意”很忙,應當回巴黎,為什么要延長在此地的逗留時間呢?
  他正是在陽臺咖啡館同布羅西埃初次相遇的,當時他要泡到午夜好回兵營。那天下午,他沿城墻散步,然后順國家公路一直走到種馬場,又稀里糊涂拐向右首,誤入一片木棚區(qū)。
  回城之后,他就坐到陽臺咖啡館里,柜臺旁邊有一面鏡子,映現他的形象:一身軍裝,叉著胳膊,頭發(fā)理得很短。布羅西埃在鄰桌看報,目光卻暗暗盯著他。
  “丘八還要當很久嗎?”
  布羅西埃好講行話,路易不能完全聽懂。
  “您多大年齡了?”
  “到明年六月份就滿二十了!
  咖啡館里只有他們兩位客人,布羅西埃聳了聳肩膀,并說到了這個時候,圣洛街頭沒有行人了。
  “如果還能稱作街頭的話……”
  他哈哈大笑,聲音刺耳。
  “跑到這兒來當丘八,恐怕沒多大意思吧?不是嗎?”
  布羅西埃有多大年紀?將近四十歲吧。他微笑的時候,要顯得年輕些。一頭金發(fā),眼睛極為明亮,面頰紅潤,臉色就像抹了胭脂,一定是好喝比利時啤酒貪杯的緣故。
  他向路易介紹說,他住在巴黎,到圣洛的家來待幾天,他哥哥在本城開辦一個公證人事務所。他有十多年未回家園,早被這里的人忘記了。況且,他要利用這次度假的機會辦些事。
  對,一個瑟堡人想要賣給他一大批美國物資:舊吉普車、舊軍用卡車。他呢,布羅西埃,在“汽車行里”干事。他在巴黎甚至經營一個汽車修理廠。
  那天夜晚,他陪路易一直走到兵營。他穿一件雨衣,戴一頂蒂羅爾式舊帽,帽子上還插一根發(fā)紅的黃羽翎。他們沿著街道走,只見兩旁排列新房,全是灰不溜秋的水泥建筑;一路上,布羅西埃好像推心置腹似的,對路易說他認不出他童年生活的城市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城區(qū)被炸毀,后來又建起一座新城,圣洛市已不是原先的圣洛了。
  ……





上一本:洗牌年代 下一本:一生里的某一刻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的作者是宋兆霖,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