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介: 本書是當(dāng)代散文家梁衡先生文集名作《覓渡》的修訂版!兑挾伞纷2004年出版以來深受讀者歡迎,至今已重印16次,社會反響長盛不衰。增補了梁衡先生在《覓渡》之后發(fā)表的部分散文和隨筆,沿襲前書的體例,分為“大情大理”、“青史如鏡”、“山川如我”、“理性人生”、“域外風(fēng)雪”、“為藝為文”等六個部分,文章繼承了梁氏散文的一貫風(fēng)格,說大事、大情、大理,在恬淡、悠遠中透露出一種至情至性、悲天憫人的情懷。 作者簡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學(xué)者、新聞理論家、作家。曾任《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全國記協(xié)常務(wù)理事、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xué)新聞學(xué)院博士生導(dǎo)師、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委員、全國中小學(xué)語文教材總顧問。著有新聞三部曲《記者札記》、《評委筆記》、《總編手記》,散文集《覓渡》、《把欄桿拍遍》,科學(xué)史章回小說《數(shù)理化通俗演義》,政論集《繼承與超越》,寫作研究集《為文之道》等。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曾獲青年文學(xué)獎、趙樹理文學(xué)獎、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全國好新聞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代表作有《覓渡,覓渡,渡何處?》、《大大有周恩來》等。先后有《晉祠》、《覓渡,覓渡,渡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桿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選大、中、小學(xué)課本。 目錄: 大情大理 覓渡,覓渡,渡何處? 一個偉人生命的價值 馬列公園賦 印在黃土地上的紅手印 這思考的窯洞 紅毛線,藍毛線 特利爾的幽靈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 大大有周恩來 領(lǐng)袖如父 一個大黨和一只小船 青史如鏡 把欄桿拍遍 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大情大理 覓渡,覓渡,渡何處? 一個偉人生命的價值 馬列公園賦 印在黃土地上的紅手印 這思考的窯洞 紅毛線,藍毛線 特利爾的幽靈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 大大有周恩來 領(lǐng)袖如父 一個大黨和一只小船 青史如鏡 把欄桿拍遍 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 青州說壽——一個永恒的范仲淹 讀柳永 讀韓愈 跨越百年的美麗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亂世中的美神 山川如我 晉祠 恒山懸空寺 娘子關(guān)上看飛泉 秋思 杏花村訪酒 石河子秋色 清涼世界五臺山 夏感 古城平遙記 西北三綠 吳縣四柏 蘇州園林 壺口瀑布 蘆芽山記 冬日香山 泰山:人向天的傾訴 武夷山:我的讀后感 在青島看房子 草原八月末 壺口瀑布記 永遠的桂林 九華山悟佛 長島讀海 天星橋:橋那邊有一個美麗的地方 平塘藏字石記 理性人生 青山不老 桑氏老人 河套憶 太原往事 年感 熱炕 夜市 事業(yè)便是你的宗教 圣彌愛爾大教堂 試著病了一回 與樸老緣結(jié)釣魚臺 忽又重聽走西口 三十年的草原四十年的歌 人生沒有返程票 書與人的隨想 享受人生 人格在上 追尋那遙遠的美麗 人與石頭的廝磨 人人皆可為國王 節(jié)的聯(lián)想 域外風(fēng)景 平壤的雪 奉獻給死者的藝術(shù) 和秋相遇在莫斯科 邁索爾土王邦尋舊 印度的花與樹 到處都伸出一雙乞討的手 佩萊斯王宮記 在美國說錢 生存線以上的人生色彩——在東京所想到的 被緩解稀釋和沖淡了的環(huán)境 在歐洲看教堂 挽留自然,為了我們的生存 為藝為文 提倡寫大事、大情、大理 我看舞蹈的美 論“楊朔模式”對散文創(chuàng)作的消極影響 散文美的三個層次 書籍是知識的種子 我寫《覓渡》 《覓渡》自注 文章五訣修訂版前言 《覓渡》一書自2004年出版以來已重印了16次,去年又出版了它的續(xù)集《洗塵》, 時過境遷, 出版社認為有必要再出一個新版。這次修訂在盡量保留初版風(fēng)貌的基礎(chǔ)上作了如下調(diào)整: 1.本書所收作品的時間跨度定為從1978年到2003年。這次重新輯錄了一些本時段內(nèi)的散軼作品,共補入21篇文章,約4萬字。 2.新加“域外風(fēng)景”一章,保留初版所發(fā)之國外題材的作品,又補入訪朝、俄、印、日、澳的五篇文章。 3.新加“為藝為文”一章,以與《洗塵》的體例相一致。選用初版“附錄”部分,并新補入四篇作品。這一部分是談寫作理論和文藝理論的,不是本書的重點,所以只精選了幾篇代表作,以佐證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創(chuàng)作實踐。這一時期在理論研究方面的突破有四:一、提倡寫大事、大情、大理;二、對楊朔散文模式的批評;三、散文美的三個層次;四、文章五訣(簡稱“三層五訣”)。這些理論分別指導(dǎo)了我的山水散文和人物題材散文的創(chuàng)作。讀者對比這些理論可發(fā)現(xiàn)我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 4.全書編排基本以作品的發(fā)表時間為序,但其中一些作品影響較大,考慮到讀者的閱讀習(xí)慣,“大情大理”、“青史如鏡”、“山川如我”、“理性人生”前四部分,分別以《覓渡,覓渡,渡何處?》、《把欄桿拍遍》、《晉祠》、《青山不老》等四篇入選中學(xué)課本的文章打頭。 5.對一些照片作了調(diào)整,個別字句作了修訂。 2014年7月30日 追求一個境界(初版序) ——談梁衡的散文 最近幾年,我在幾篇談散文的文章中,提出了一個看法:在中國散文文壇上有兩個流派。一個流派主張(或許是大聲地主張),散文之妙就在一個“散”字上,信筆寫來,松松散散,隨隨便便,用不著講什么結(jié)構(gòu),什么布局,我姑且稱此派為“松散派”。另一個是正相反,他們的寫作講究謀篇布局,煉字鑄句,我借用杜甫的一句話:“意匠慘淡經(jīng)營中”,稱此派為“經(jīng)營派”,都是杜撰的名詞。我還指出,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散文大家的傳世名篇一不是慘淡經(jīng)營的結(jié)果。 我竊附于“經(jīng)營派”。我認為,梁衡也屬于“經(jīng)營派”,而且他的“經(jīng)營”論思想內(nèi)容還是藝術(shù)表現(xiàn)都非同尋常。即以他的寫人物的散文來說,一般都認為,寫人物能寫到形似,已屬不易,而能寫到神似者則不啻為上乘?墒橇汉鈪s不以神似為滿足,他追求一種更高的水平,異常執(zhí)著地追求。但是他追求什么呢?我想了好久,也想不出一個恰當(dāng)?shù)拿~。我曾想用“境地”,覺得不夠。又曾想用“意境”,也覺得不夠。也曾想用“意韻”、“韻味”等等,都覺得不夠。想來想去,我突然想到王國維的“境界”,自認得之矣!熬辰缯f”是王國維論詞的新發(fā)明,《人間詞話》有很多地方講到“境界”: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境界。 “境界”,同“性靈”、“神韻”等一些文藝理論名詞一樣,是有一定的模糊性的,頗難以嚴格界定其含義,但是統(tǒng)而觀之,我們是能夠理解的。這是一個富有啟迪性、暗示性、涵蓋性的名詞,上舉《人間詞話》最后幾句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迪,F(xiàn)在從梁衡散文中舉出一個例子來。他的名作《覓渡,覓渡,渡何處?》是寫瞿秋白的。瞿秋白這個人才華橫溢,性格中和行動中有不少矛盾,梁衡想寫這樣一個人,構(gòu)思了六年,三訪瞿秋白紀念館,遲遲不敢下筆。他忽然抓住了“覓渡”這個概念,于是境界立出,運筆如風(fēng),寫成了這篇名作。 梁衡是一位肯動腦,很刻苦,又滿懷憂國之情的人。他到我這里來聊天,論談歷史、談現(xiàn)實,最后都離不開對國家、民族的憂心。難得他總能將這一種政治抱負,化作美好的文學(xué)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這樣一種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第二人。 我的散文觀(初版自序) 人為什么要寫文章?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回答人為什么要讀文章。說到底,寫作與閱讀是一種供求關(guān)系。閱讀是一種精神需求,如同吃飯是一種物質(zhì)需求。這種需求由低到高可分為六個層次:刺激、休閑、信息、知識、思想和審美。人總是在精神上追求這六種東西。要不然他就會感到空虛,如同沒有吃飯,會感到饑餓。由于閱讀者的文化修養(yǎng)、職業(yè)特點不同,閱讀的層次也不同。就是同一層次的人或者同一位讀者,在不同時空、不同心情下,閱讀的內(nèi)容也有不同,比如在書房里和在地鐵里讀的東西就不一樣。連毛澤東都說他喜歡豪放派,但讀一段后,又想讀婉約派,過一段,又反過來讀豪放派。閱讀是一個復(fù)雜的精神會餐,綜合充電。 閱讀復(fù)雜,寫作也就復(fù)雜。滿足刺激有黃色、武打讀物;滿足休閑有閑話、笑話等讀物;滿足信息有報紙;滿足知識有專業(yè)的或普及的讀物。而滿足思想和審美這兩個較高層次,可以是專門的思想理論和美學(xué)讀物,也可以體現(xiàn)在其他各類讀物中。散文是一種形式短小,但又旨趣高雅的文種,它不是應(yīng)用文,不以求實,而專攻虛境,主要滿足人的思想和審美這兩個較高需求的。它可以敘述任何內(nèi)容,但必須見美見理。文章為思想和美感而寫,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認為一篇散文,如果只是傳達了一些信息或知識,還不能叫文章,文者,紋也,要有花紋,要美。又因為文章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往來的方舟,其寫作主體和閱讀主體都是有思想的人,所以它一定要傳遞一些新的有個性的思想。這樣筆者才吐而后快,讀者才開卷有益。散文如專求刺激當(dāng)然不可取,求休閑、信息和知識也不是它的專長,雖然它也可以描寫風(fēng)景、事件,傳遞信息、知識等,但這都不是目的。因為,如果僅為了這個目的其他文體完全可以勝任。在散文中風(fēng)景、事件、知識等只是一種載體,最終它還得落到自己追求的目標——思想和美感上。在同一篇文章中,也許這兩者兼有,也許各有側(cè)重,或者獨居其一。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雖已沒有多少積極的思想,但美感猶存,選家就長選不衰。但是如果兩者皆,就不是文章,不是文學(xué),只是一篇平實的應(yīng)用文,或者弄噱頭的巧文。 自從我悟得了這兩條標準,我就這樣去追求。照此目標選材、加工、打磨。我前期的散文主要寫山水,側(cè)重審美,挖掘山水之美;后期的散文側(cè)重寫理性,寫政治歷史、人生社會,重在挖掘人的思想和人格,都是循著這個認識。 勿平勿巧,求美求新,是為好文。在幾十年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我一直這樣追求著,實驗著,F(xiàn)在懷著忐忑不安之情編出第一本自選集,就教于讀者。是為序。 2004年2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