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介: 《風中的紙屑》是作家周國平的第二本隨筆集。本書記錄的隨感均來自作者平時念頭閃現(xiàn)時而隨手寫在便箋上的文字。恰如幸運之手接住風中的紙屑,自然隨意。作者用淺白的文字道出自己對人生與命運、幸福與困難、愛與孤獨、信仰和宗教、帶人和處世等各個方面的點滴感悟。這些一閃念的隨感記錄更忠實地反映了作者未加修飾、最原生態(tài)的哲學思想,給人以深刻啟迪! 作者簡介: 周國平,著名學者、作家。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哲學碩士、博士,西南政法大學教授。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蘇聯(lián)當代哲學》(合著),學術(shù)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zhuǎn)折點上》,隨感集《人與永恒》《尼采與形而上學》,詩集《憂傷的情欲》《只有一個人生》,散文集《善良豐富高貴》,自傳《歲月與性情》《今天我活著》《愛與孤獨》等;譯著有《論辯證法的敘述方法》(合譯)、《偶像的黃昏》《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等。 目錄: 序 享受生命本身 和命運結(jié)伴而行 困惑與覺悟 親近自然 愛與孤獨 幸福和苦難都屬于靈魂 尋常的苦難 人得救靠本能 自我和他人 愛情的容量 性愛哲學 性愛倫理學 性愛心理學 性愛美學序 享受生命本身 和命運結(jié)伴而行 困惑與覺悟 親近自然 愛與孤獨 幸福和苦難都屬于靈魂 尋常的苦難 人得救靠本能 自我和他人 愛情的容量 性愛哲學 性愛倫理學 性愛心理學 性愛美學 兩性之間 婚姻與愛情 親子之愛 比成功更寶貴的 靈魂和肉體 堅守精神的家園 理想主義 心靈也是一種現(xiàn)實 信仰和宗教 哲學和哲學家 對人性的不同解釋 人性現(xiàn)象 不同的天賦 人品與智慧 幽默 嫉妒 吝嗇 自卑 悔恨、內(nèi)疚和自欺 輿論和名聲 教育 東西方文化 文化現(xiàn)象 寫作的理由 寫作的態(tài)度 作品的價值 創(chuàng)作和欣賞 只讀好書 傾聽沉默 節(jié)省語言 人生況味 從零開始與未完成 世象素描 待人和處世 街頭的自語 風中的紙屑 水上的落葉人得救靠本能 1 習慣,疲倦,遺忘,生活瑣事……苦難有許多貌不驚人的救星。人得救不是靠哲學和宗教,而是靠本能,正是生存本能使人類和個人歷盡劫難而免于毀滅,各種哲學和宗教的安慰也無非是人類生存本能的自勉罷了。 人都是得過且過,事到臨頭才真急。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上,仍然不知道疼?诚聛,只要不死,好了傷疤又忘疼。最拗不過的是生存本能以及由之產(chǎn)生的日常生活瑣事,正是這些瑣事分散了人對苦難的注意,使苦難者得以休養(yǎng)生息,走出淚谷。 2 我們不可能持之以恒地為一個預知的災(zāi)難結(jié)局悲傷。悲傷如同別的情緒一樣,也會疲勞,也需要休息。 以旁觀者的眼光看死刑犯,一定會想象他們無一日得安生,其實不然。因為,只要想一想我們自己,誰不是被判了死刑的人呢? 3 許多時候人需要遺忘,有時候人還需要裝作已經(jīng)遺忘——我當然是指在自己面前,而不只是在別人面前。 4 身處一種曠日持久的災(zāi)難之中,為了同這災(zāi)難拉開一個心理距離,可以有種種辦法。樂觀者會盡量“朝前看”,把眼光投向雨過天晴的未來,看到災(zāi)難的暫時性,從而懷抱一種希望。悲觀者會盡量居高臨下地“俯視”災(zāi)難,把它放在人生虛無的大背景下來看,看破人間禍福的無謂,從而產(chǎn)生一種超脫的心境。倘若我們既非樂觀的詩人,亦非悲觀的哲人,而只是得過且過的普通人,我們?nèi)匀豢梢陨踔帘厝挥幸鉄o意地掉頭不看眼前的災(zāi)難,盡量把注意力放在生活中尚存的別的歡樂上,哪怕是些極瑣屑的歡樂,只要我們還活著,這類歡樂是任何災(zāi)難都不能把它們徹底消滅掉的。所有這些辦法,實質(zhì)上都是逃避,而逃避常常是必要的。 如果我們驕傲得不肯逃避,或者沉重得不能逃避,怎么辦呢? 剩下的唯一辦法是忍。 我們終于發(fā)現(xiàn),忍受不可忍受的災(zāi)難是人類的命運。接著我們又發(fā)現(xiàn),只要咬牙忍受,世上并無不可忍受的災(zāi)難。 5 古人曾云:忍為眾妙之門。事實上,對于人生種種不可躲避的災(zāi)禍和不可改變的苦難,除了忍,別無他法。忍也不是什么妙法,只是非如此不可罷了。不忍又能怎樣?所謂超脫,不過是尋找一種精神上的支撐,從而較能夠忍,并非不需要忍了。一切透徹的哲學解說都改變不了任何一個確鑿的災(zāi)難事實。佛教教人看透生老病死之苦,但并不能消除生老病死本身,苦仍然是苦,無論怎么看透,身受時還是得忍。 當然,也有忍不了的時候,結(jié)果是肉體的崩潰——死亡,精神的崩潰——瘋狂,最糟則是人格的崩潰——從此委靡不振。 如果不想毀于災(zāi)難,就只能忍。忍是一種自救,即使自救不了,至少也是一種自尊。以從容平靜的態(tài)度忍受人生最悲慘的厄運,這是處世做人的基本功夫。 6 張鳴善《普天樂》:“風雨兒怎當?風雨兒定當。風雨兒難當!”這三句話說出了人們對于苦難的感受的三個階段:事前不敢想象,到時必須忍受,過后不堪回首。 7 人生無非是等和忍的交替。有時是忍中有等,絕望中有期待。到了一無可等的時候,就最后忍一忍,大不了是一死,就此徹底解脫。 8 著眼于過程,人生才有幸福或痛苦可言。以死為背景,一切苦樂禍福的區(qū)別都無謂了。因此,當我們身在福中時,我們盡量不去想死的背景,以免敗壞眼前的幸福。一旦苦難臨頭,我們又盡量去想死的背景,以求超脫當下的苦難。 9 生命連同它的快樂和痛苦都是虛幻的——這個觀念對于快樂是一個打擊,對于痛苦未嘗不是一個安慰。用終極的虛無淡化日常的苦難,用徹底的悲觀凈化塵世的哀傷,這也許是悲觀主義的智慧吧。 10 對于一切悲慘的事情,包括我們自己的死,我們始終是又適應(yīng)又不適應(yīng),有時悲觀有時達觀,時而清醒時而麻木,直到最后都是如此。說到底,人的忍受力和適應(yīng)力是驚人的,幾乎能夠在任何境遇中活著,或者——死去,而死也不是不能忍受和適應(yīng)的。到死時,不適應(yīng)也適應(yīng)了,不適應(yīng)也無可奈何了,不適應(yīng)也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