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古人尊稱對方為“足下” 在古代,臣下稱君主,或同輩互稱,都可以用“足下”這個稱呼。如戰(zhàn)國時著名的軍事家樂毅,本是魏國人,出使燕國時,被燕昭王留下任大將。他為燕昭王報仇雪恥,率領燕、趙、楚、韓、魏多國聯(lián)合部隊伐齊,獲大勝,攻占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但燕惠王繼位后,中了齊國的反間計,將他撤職審查。樂毅害怕被殺,就逃走。后來,他寫信給燕惠王解釋這件事說:“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先王”指燕昭王,。“足下”指燕惠王。又如,項羽在鴻門(今陜西臨潼東鴻門堡村)宴請劉邦,項羽謀士范增示意項羽堂弟項莊舞劍助興,乘機刺殺劉邦,情況危急。劉邦托詞上廁所,離開筵席。為了拖延時間,留下張良周旋,自己抄小路回到灞上軍營。劉邦離開鴻門宴以后,張良給項羽和范增送上禮物時說:“沛公(劉邦)喝醉了,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這都是臣下稱君主或下級稱尊長為“足下”的例子!妒酚洝ぜ静剂袀鳌份d:季布有一位老鄉(xiāng),名叫曹丘,曹丘要求與季布交朋友,并解釋說:“我是楚地人,足下也是楚地人,我和足下結為朋友,把足下的名聲傳播到四方,這對足下有什么不好呢?”這是同輩以“足下’:相稱的例子。 不管是下稱上,還是同輩互稱,“足下”一詞都明顯地帶有敬意。 那么,為什么尊稱對方要用“足下”一詞呢? 據(jù)劉敬叔《異苑》卷十記載: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時,有一大批人忠心耿耿地追隨他,介之推就是其中之一。后來,重耳返回晉國登上國君寶位,就大封功臣。但介之推卻不要官位俸祿,逃到山上隱居。晉文公再三派人上山邀請,介之推還是拒不接受。晉文公就命令放火燒山,想通過這個辦法把他逼下山,誰知介之推抱著一棵樹不放,結果被燒死了。晉文公非常悲傷,就下令把這棵樹砍下一段給他做了雙木屐以示紀念。之后,每當他看到木屐時就要感嘆:“悲乎,足下!”從此,“足下”就成了尊稱。 《異苑》的這種解釋十分有趣,但一般人并不同意這種說法!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的注釋中引述了東漢蔡邕的另一種說法,更為可信。蔡邕說:“足下”和“陛下”、“左右”、“侍者”等一樣,都是表示極度尊敬的一種套語。古人在君主或尊長面前說話做事都要畢恭畢敬,為了表示這種尊敬,不敢正眼平視、不敢直呼其名,不敢直接對話,只能請君主、尊長的左右衛(wèi)士或手下侍者,或“陛下”(臺階下)衛(wèi)兵轉達意見。后來,就以“左右”、“侍者”、“陛下”、“足下”來代稱對方了。 與“陛下”、“足下”相似的尊稱還有“殿下”、“麾下”、“閣下”等!暗钕隆北緛硪彩菍μ熳拥淖鸱Q,但漢代以后就演變?yōu)閷μ印⒂H王的尊稱了。唐代以后只有對皇子、皇后、皇太后才可以稱為“殿下”!镑狻北局腹糯婈犞械钠鞄茫镑庀隆笔菍浀淖鸱Q,因為將帥身后一般都高舉著一面大旗!伴w下”本是對古代大官如三公宰相的尊稱,因為他們可以自己設置館閣召集智囊人物幫助出謀劃策,后來一般的刺史太守鎮(zhèn)守一方,有權開閣收羅人才,因而也就可稱為“閣下”了。到唐代,尊稱下移,一般老百姓互稱也可用“閣下”這一敬語了,現(xiàn)代書信中仍保留著這種用法。 與以上尊稱相關又略有區(qū)別的是“膝下”。因為子女幼年時常在父母膝下嬉戲活動,所以子女稱呼“父母大人”時在后面加上“膝下”兩字,用來表示尊敬。 至于“在下”一詞則不是尊稱,而是謙稱,不是稱人,而是稱己。古人座位排列也具有嚴格的尊卑意識,尊者在上座,卑者在下座,因而人們自我謙稱時就叫作“在下”了。 P67-68
|